[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行李箱盖驱动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148257.7 | 申请日: | 2014-03-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351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 发明(设计)人: | 孟永辉;边暻燮;瞿红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5D11/06 | 分类号: | E05D11/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黄灿;安利霞 |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行李箱 驱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汽车行李箱盖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当今汽车工业发展迅猛,各个汽车厂商竞争激烈,汽车的配置升级,而销售价格保持不变,甚至降价促销,致使汽车厂商的利润降低。行李箱盖是汽车的一个关键部件,其开关的舒适度、速度等直接影响用户的满意度。行李箱盖铰链大致分为三种:四连杆铰链、鹅颈式扭杆铰链和鹅颈式拉簧铰链。由于仅有鹅颈式拉簧铰链可以实现行李箱盖的自动开启最大角度,越来越多的车型采用此铰链形式。由于行李箱盖处于关闭状态时,拉簧一直处于拉伸状态,当行李箱盖锁解锁,行李箱盖就在拉簧的作用下弹开。在整个开启过程中,行李箱盖开启的速度由快到慢,但是开启的瞬间速度相对较快,另外,不能停在用户想要停留的角度,而引起用户的抱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行李箱盖驱动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行李箱盖不能停留在任意位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行李箱盖驱动装置,包括鹅颈状连杆和拉簧,所述连杆前端铰接于车身钣金上,后端固定于行李箱盖上,所述拉簧一端固定于行李箱盖上,另一端连接于连杆前端杆部上,所述拉簧上设置一限位器用以限制拉簧的形变。
其中,所述限位器包括一套设于拉簧外径上的中空筒体,所述筒体内壁上设有与拉簧相接触的凹槽部或凸起部。
其中,所述凹槽部或凸起部呈螺旋状分布于筒体内壁上。
其中,所述凹槽部或凸起部呈圈状沿轴向均布于筒体内壁上。
其中,所述限位器包括一嵌设于拉簧内径上的筒体,所述筒体外壁上设有与拉簧相接处的凹槽部或凸起部。
其中,所述凹槽部或凸起部呈螺旋状分布于筒体外壁上。
其中,所述凹槽部或凸起部呈圈状沿轴向均布于筒体外壁上。
其中,所述拉簧一端通过箱盖固定座连接于所述行李箱盖上,所述箱盖固定座上沿拉簧长度方向阵列有若干挂孔。
其中,所述拉簧另一端通过连杆固定座连接于所述连杆上,所述连杆固定座上设有用于固定在连杆外表面上的弧形包覆圈。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通过在拉簧上套设限位器用以限制拉簧的形变,其结构设计合理,加工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可便捷实现控制行李箱盖停留角度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汽车行李箱盖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汽车行李箱盖驱动装置的限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图2中B-B方向的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车身钣金;
2:连杆;
3:拉簧;
4:限位器;
5:行李箱盖;
6:箱盖固定座;
601:挂孔;
7:连杆固定座;
701:弧形包覆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行李箱盖不能停留在任意位置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车行李箱盖驱动装置。
如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行李箱盖驱动装置,包括鹅颈状连杆2和拉簧3,所述连杆2前端铰接于车身钣金1上,后端固定于行李箱盖5上。所述拉簧3一端通过箱盖固定座6固定于行李箱盖5上,所述箱盖固定座6上沿拉簧3长度方向阵列有若干挂孔601,所述拉簧3根据回弹力大小需要可挂在不同位置的挂孔601上,以实现不同回弹速度,所述拉簧3另一端通过连杆固定座7连接于连杆2前端杆部上,所述连杆固定座7上设有用于固定在连杆外表面上的弧形包覆圈701。
如图2-图4所示的,所述拉簧3上设置一限位器4用以限制拉簧3的形变。所述限位器4包括一套设于拉簧3外径上的中空筒体401,所述筒体401内壁上设有与拉簧3相接触的凹槽部402,或设置为凸起部。所述凹槽部402呈螺旋状分布于筒体401内壁上或呈圈状沿轴向均布于筒体401内壁上。
进一步,所述限位器还可以设置为一嵌设于拉簧内径上的筒体(未图示),所述筒体外壁上设有与拉簧相接处的凹槽部或凸起部;所述凹槽部或凸起部呈螺旋状分布于筒体外壁上或呈圈状沿轴向均布于筒体外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482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型五缸隔膜泵
- 下一篇:内燃发动机中用于燃料喷射的可加热喷射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