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充电的电动车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47381.1 | 申请日: | 2014-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396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胡佐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佐航 |
主分类号: | B60L11/18 | 分类号: | B60L11/18 |
代理公司: | 贵州省遵义科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5 | 代理人: | 王妙德 |
地址: | 563000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充电 电动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充电的电动车。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石油、煤等不再生资源的大量使用,使这些资源逐步匮乏,且石油、煤等资源的燃烧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自然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严重恶化,因此,如何减少石油、煤等资源的使用,成为当今人类急需解决的问题。传统的电动汽车,每次充电能行驶的距离有限,在使用过程中需经常充电,但一般的加油站又不提供充电服务,所以电动汽车的使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目前,对电动节能技术的研究赿来赿多,如CN203032408U专利就公开了一种新型节能电动汽车,包括车体、安装在车体内的高压蓄电瓶、高压蓄电瓶驱动的电动机、与电动机连接的变速箱、布置在车体内的发电机,车体内车轮处固接有高压气筒、经密封管道与高压气筒相连的空气储存箱,空气储存箱排气管与发电机顶端的风轮外壳进气口连接,发电机经导线连接有快速充电器,快速充电器与高压蓄电瓶连接。该技术虽然可实现汽车运动过程中的振动能量的回收利用,但能量回收有限,节能效果不是很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充电的电动车,将电动车在下坡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并自动为蓄电瓶充电,减少蓄电瓶的外部充电时间,实现电动车节能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自充电的电动车,主要由车体及设置在车体内的蓄电瓶、输出电机、变速器、储能发电机组成,蓄电瓶通过输出电机与变速器连接,变速器的输出端分别与储能发电机、传动装置及驱动发电机连接,驱动发电机的输出端与重力感应控制器连接,重力感应控制器与传动装置连接,传动装置与车轮连接,在车轮的制动装置上设有能量收集装置,能量收集装置的输出端分别与储能发电机、驱动发电机的风轮连接,储能发电机、驱动发电机经导线与蓄电瓶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是:
实现了电动车在下坡过程中将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并自动为蓄电瓶充电,减少了蓄电瓶的外部充电时间,可极大地延长汽车的行驶距离,且节能效果明显,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充电的电动车动力结构示意图;
图中:1-蓄电瓶、2-输出电机、3-变速器、4-储能发电机、5-能量收集装置、6-车轮、7-传动装置、8-重力感应控制器、9-驱动发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应就此理解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思想情况下,凡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的各种修改、替换和变更,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如图1所示,一种自充电的电动车,主要由车体及设置在车体内的蓄电瓶1、输出电机2、变速器3、储能发电机4组成,蓄电瓶1通过输出电机2与变速器3连接,变速器3的输出端分别与储能发电机4、传动装置7及驱动发电机9连接,驱动发电机9的输出端与重力感应控制器8连接,重力感应控制器8与传动装置7连接,传动装置7与车轮6连接,在车轮6的制动装置上设有能量收集装置5,能量收集装置5的输出端分别与储能发电机4、驱动发电机9的风轮连接,储能发电机4、驱动发电机9经导线与蓄电瓶1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能量收集装置5上设有转动轮,转动轮通过连接装置分别与储能发电机4和驱动发电机9上的风轮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自充电工作原理是:蓄电瓶1通过输出电机2带动变速器3运转,利用传动装置7驱动车轮6,同时,储能发电机4和驱动发电机9在变速器3的带动下运转,当电动车在平路或上坡时,主要由蓄电瓶1提供动力,当电动车下坡时,由重力感应控制器8自动切断蓄电瓶1供电驱动,利用车轮6制动装置上设有的能量收集装置5对电动车进行制动,并收集因重力势能使车轮转动产生的动能,能量收集装置5将收集到的动能传递到储能发电机4、驱动发电机9上的使风轮运转发电,发出的电经导线输入到蓄电瓶1中,从而实现电动车的自动充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佐航,未经胡佐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473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