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薄微型USB连接器的卡钩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146242.7 | 申请日: | 2014-03-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876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 发明(设计)人: | 熊兴健;余海鹏;向体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安同创欣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627 | 分类号: | H01R13/627 |
| 代理公司: | 南昌洪达专利事务所 36111 | 代理人: | 刘凌峰 |
| 地址: | 34340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超薄 微型 usb 连接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USB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薄微型USB连接器的卡钩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微型USB接口应用于多种移动装置,公知的微型USB插头,是由铁壳、胶芯、一对卡钩和若干端子组成,其中插头部分厚度为1.82mm;而主体部分因结构问题,一般为3.0~4.0mm;其中插头中的卡钩的作用是扣住微型USB插座,防止松脱导致数据传输出现间歇性不良。为了应付经常性的插拔,微型USB连接器的一对卡钩必须能够承受至少10000次插拔,而且为了避免松脱,拔出力至少需要承受8N~20N,如申请号200720067486.6中所述卡钩。
现有的产品,越来越小,解决现有的微型USB连接器主体厚度较厚的关键在于合理的设计连接器内部各部件的结构,不仅要能做到薄,而且在性能上不能有任何的降级,目前有的超薄连接器将卡钩设计成片状结构,但片状结构整体厚度一致,无法产生力矩,机械性能不佳,虽然能达到超薄的结构,但金属容易疲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薄的微型USB连接器的卡钩,该卡钩的结构使微型USB连接器主体厚度能够减至与插头部分的厚度一致,最大限度的节省占用空间。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来实现的,一种超薄微型USB连接器的卡钩结构,包括片状结构、横臂、尾翼、力臂、钩状结构和定位孔,其特征是所述片状结构上设有定位孔,所述片状结构的一端的两侧分别设有尾翼,所述片状结构中部位置的两侧分别设有横臂,横臂连接力臂,力臂的尾部设有钩状结构。
所述尾翼和钩状结构分别位于两端。
所述卡钩结构是SUS-304或SUS301不锈钢的。
本实用新型所述卡钩与前铁壳和胶芯构成微型USB连接器插头,其结构方式是卡钩通过定位孔置于胶芯中的卡钩槽中,胶芯插入前铁壳中,其中卡钩的钩状结构通过前铁壳的卡钩孔露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力臂之间有一片状结构连接,卡钩通过力臂与片状结构之间的横臂的扭力产生弹性,通过巧妙的将力臂产生的力传递给横臂,分担应力,降低金属疲劳,延长使用寿命;采用合适硬度的不锈钢(SUS-304或SUS301),以便达到最优的机械性能,所述卡钩为一体式卡钩,这种结构使微型USB连接器主体厚度能够减至与插头部分的厚度一致,最大限度的节省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前铁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胶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卡钩的微型USB插头。
在图中 1.卡钩 11.钩状结构 12 .力臂 13.横臂 14.片状结构 15.尾翼 16.定位孔 2.前铁壳 21.卡钩孔 3.胶芯 31. 卡钩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超薄微型USB连接器的卡钩结构,包括片状结构14、横臂13、尾翼15、力臂12、钩状结构11和定位孔16,其特征是所述片状结构14上设有定位孔16,所述片状结构14的一端的两侧分别设有尾翼15,所述片状结构14中部位置的两侧分别设有横臂13,横臂13连接力臂12,力臂12的尾部设有钩状结构11;所述尾翼15和钩状结构11分别位于两端;所述卡钩1是SUS-304或SUS301不锈钢材质的,以便达到最优的机械性能。
本实用新型所述卡钩1与前铁壳2和胶芯3构成微型USB连接器插头,其结构方式是卡钩1通过定位孔16置于胶芯3中的卡钩槽31中,胶芯3插入前铁壳2中,其中卡钩1的钩状结构11通过前铁壳2的卡钩孔21露出。当连接器插头插入或拔出母座时,钩状结构11受到向下的压力,压力通过力臂12传递到横臂13上,由于片状结构14贴紧卡钩槽31,因此横臂13产生一个扭转的力,该力提供给钩状结构11体现为插入或拔出力;当完全拔出或插入到位时,横臂13产生的力时卡钩1恢复原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安同创欣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吉安同创欣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462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因子耦合电缆老化试验系统
- 下一篇:无电制冷制热消防应急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