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锂离子电池用隔离膜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144838.3 | 申请日: | 2014-03-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874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 发明(设计)人: | 林文逸;彭康珉 | 申请(专利权)人: | 达尼特材料科技(芜湖)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2/18 | 分类号: | H01M2/18 |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张巧婵 |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隔离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用隔离膜。
背景技术
高容量的锂离子电池应用在电动(EV)或油电混合车(HEV)上,为了达到快充快放的特性,在隔离膜的选择上对于其孔隙率及耐热性质有严苛的要求。
目前,锂离子电池用隔离膜利用聚乙烯、聚丙烯等泛用树脂制成,其存在耐热性不佳的问题。随着高功率的锂电池发展,安全性的考虑而日趋重要。其中在不丧失薄膜基本特性下,提升薄膜高温的热稳定性,是各家厂商极力争取的目标。
锂离子电池用隔离膜的制备过程中,不能够避免的就是必须将薄膜进行延伸,而延伸后的隔离膜产品,存在收缩较大问题;隔离膜的横向抗拉强度不高,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用隔离膜,其隔离膜的收缩特性以及横向抗拉强度得到有效改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锂离子电池用隔离膜,包括阻隔层和支撑层,所述阻隔层和支撑层之间设有黏合层。
所述阻隔层为阻隔层Ⅰ和阻隔层Ⅱ两层,所述阻隔层Ⅰ和阻隔层Ⅱ分别设在支撑层的两侧。
所述阻隔层的表面设有一组孔,阻隔层厚度在8-100μ,表面孔径在0.1-1μ。
所述支撑层的表面设有一组孔,支撑层厚度在8-100μ,表面孔径在0.001mm–300mm。
所述支撑层材质为涤纶或聚酰胺纤维。
所述黏合层的厚度在0.1-100μ。
所述黏合层材质为硅胶或亚克力胶。
所述黏合层的耐温性在80-130℃。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阻隔层与支撑层之间有黏合层,避免阻隔层和支撑层两层之间因为融点不同而产生黏着力不同而容易剥离的问题;支撑层选择高耐热性质的基材,提升隔离膜的热稳定性;在确保隔离膜一般必须特性下,其隔离膜的横向抗拉强度提升79%,隔离膜在130℃、90分钟的高温收缩测试中仅为10%,使隔离膜的收缩特性以及横向抗拉强度得到有效改善。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隔离膜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隔离膜制造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膜A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膜B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俯视图。
图中:1.放卷机构Ⅰ、2.导轮Ⅰ、3.打孔设备、4.导轮Ⅱ、5.蓄布架、6.收卷机构Ⅰ、7.分层轧辊、8.放卷机构Ⅱ、9.贴合滚轮、10.热压合轮、11.收卷机构Ⅱ、12.离型膜层Ⅰ、13.黏合层Ⅰ、14.支撑层、15.黏合层Ⅱ、16.离型膜层Ⅱ、17.打孔后膜层、18.阻隔层Ⅰ、19.阻隔层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该锂离子电池用隔离膜,包括阻隔层和支撑层,在阻隔层和支撑层之间设有黏合层。
至少有三层,其五层较佳。阻隔层为两层,分别为阻隔层Ⅰ18和阻隔层Ⅱ19,阻隔层Ⅰ18和阻隔层Ⅱ19分别设在支撑层14的两侧,阻隔层Ⅰ18与支撑层14之间设有黏合层Ⅰ13,阻隔层Ⅱ19与支撑层14之间设有黏合层Ⅱ15,形成五层的隔离膜C。
其中,阻隔层为多孔膜,阻隔层厚度在8-100μ,表面孔径在0.1-1μ;其孔隙用于隔绝电池正负极并提供离子导通功能。阻隔层结构可以为单层或多层复合。阻隔层材料可为PET/PP/PE/PVDF/PI/POM/TPX等结晶或非晶高分子材料。
支撑层14上使用机械或镭射技术打有一组孔,支撑层厚度在8-100μ,表面孔径在0.001mm–300mm。支撑层结构可以为单层或多层复合。支撑层材料可以为PET/PP/PE/PVDF/PI/POM/TPX等材料,选用涤纶或聚酰胺纤维较佳,用以增加隔离膜的双向的机械强度以及耐热性质。
黏合层的厚度在0.1-100μ,黏合层材质为硅胶或亚克力胶,黏合层的耐温性在80-130℃,其中在较佳,通过黏合层避免阻隔层和支撑层两层之间因为融点不同而产生黏着力不同而容易剥离的问题。
如图2至图5所示,为锂离子电池用隔离膜的制造方法工艺流程,该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达尼特材料科技(芜湖)有限公司,未经达尼特材料科技(芜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448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