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锅炉冷灰斗除渣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43811.2 | 申请日: | 2014-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369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刘小英;王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小英 |
主分类号: | F23J3/00 | 分类号: | F23J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锅炉 冷灰斗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除渣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锅炉冷灰斗除渣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蒸汽锅炉其内部冷灰斗的除渣装置为人工定期除渣,这使得每次除渣时都有大量冷风漏入炉膛,造成炉膛内温度降低,煤粉不易燃烧,甚至出现灭火现象,且其除灰工的劳动强度较大,在除灰打焦过程中随时都有被烧伤的可能,而由于冷风的大量漏入,使煤粉不易燃尽,煤粉耗量增大,排烟温度及飞灰可燃物含量严重超标,导致吨蒸汽煤耗上升,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且由于碎渣机距离冷灰斗太近,当锅炉落大焦时,从冷灰斗冒出的火焰及热焦常常将电机烧损,危及人身及设备安全,有时甚至被迫停炉处理,而当大焦块在冷灰斗内积累过多时,不易除去,不得不将大量积渣从打焦孔门拨至地面,又造成车间的环境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锅炉冷灰斗除渣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维修量少、节约成本、避免了冷灰斗内大量积渣现象、使用稳定且安全性高。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锅炉冷灰斗除渣装置,包括炉膛和冷灰斗,其特征在于:在炉膛底端出口处设有下联箱,下联箱下方并排连接有两个冷灰斗,两冷灰斗其底端各自连接有一螺旋捞渣机并与螺旋捞渣机其上端的渣井相连,两螺旋捞渣机的底部固定于轨道上。
所述的炉膛内壁设有水冷壁。
所述的炉膛内壁还设有保温层,其位于水冷壁外侧。
所述的冷灰斗上边焊接有弧形钢板,并通过弧形钢板与下联箱相连。
所述的冷灰斗与螺旋捞渣机的渣井使用水封。
所述的螺旋捞渣机内设有自动报警及联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使用两个冷灰斗,可使其内表面的坡度大大增加,使得灰渣顺利落入渣井内,避免了冷灰斗内大量积渣现象;
2)冷灰斗与捞渣机的渣井使用水封,使得冷灰斗与外界彻底隔绝,避免了大量冷风漏入炉膛,保证了锅炉的燃烧工况稳定;
3)通过使用螺旋捞渣机对大渣进行粗破碎,减轻了对输送管道的磨损;
4)螺旋捞渣机内内设有自动报警及联锁装置,当碎渣机跳闸时,螺旋捞渣机随之跳闸,并同时报警,同时由于碎渣机电机运离了冷灰斗,避免了从炉膛内冒出的火焰或热焦将电机烧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冷灰斗与捞渣机部分结构剖视图;
图中:1-炉膛;2-冷灰斗;3-下联箱;4-螺旋捞渣机;5-渣井;6-轨道;7-水冷壁;8-保温层;9-弧形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2所示,锅炉冷灰斗除渣装置,包括炉膛1和冷灰斗2,在炉膛1底端出口处设有下联箱3,下联箱3下方并排连接有两个冷灰斗2,通过设置两个冷灰斗2,可使其内表面的坡度大大增加,使得灰渣顺利落入渣井内,避免了冷灰斗2内大量积渣现象,在两冷灰斗2其底端各自连接有一螺旋捞渣机4并与螺旋捞渣机4其上端的渣井5相连,两螺旋捞渣机4的底部固定于轨道6上,通过使用螺旋捞渣机5对大渣进行粗破碎,减轻了对输送管道的磨损。
炉膛1内壁设有水冷壁7。
炉膛1内壁还设有保温层8,其位于水冷壁7外侧。
冷灰斗2上边焊接有弧形钢板9,并通过弧形钢板9与下联箱3相连。
冷灰斗2与螺旋捞渣机4的渣井4使用水封,通过水封作用使冷灰斗2与外界彻底隔绝,避免了大量冷风漏入炉膛1,保证了锅炉的燃烧工况稳定。
螺旋捞渣机4内设有自动报警及联锁装置,当碎渣机跳闸时,螺旋捞渣机4随之跳闸,并同时报警,同时由于碎渣机电机运离了冷灰斗2,避免了从炉膛1内冒出的火焰或热焦将电机烧损。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小英,未经刘小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438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