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低压直流水电阻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143183.8 | 申请日: | 2014-03-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92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 发明(设计)人: | 俞希学;张嵩彪;陈晓波;戴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无锡分部 |
| 主分类号: | G01R31/34 | 分类号: | G01R31/3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9 | 代理人: | 刘洪京 |
| 地址: | 214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低压 流水 电阻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组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低压直流水电阻系统。
背景技术
新造或出舱的汽轮发电机组在进行一定功率的突加、突卸试验时,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如负载突加时供汽不足而停机,负载突卸时汽压急剧升高导致安全阀动作。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通常采用两台汽轮发电机组并联运行,再通过主配电板的控制来实现负载的突加、突卸试验。在缺少主配电板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汽轮发电机组的突加、突卸试验一直是个难题。
目前国内测试发电机组性能的设备主要有两种:水电阻和干式负载箱。水电阻的结构简单,易于散热,可以方便的进行功率的连续调节,能够消耗较大功率的电能,因此采用水负载作为发电机组的低压模拟负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对于水电阻来说,干式负载箱的结构较为复杂,不能对负载功率进行连续的调节,同时必须要采用风机对其进行强制冷却,并需要定期维护。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干式负载箱成本高,同样容量的干式负载箱往往是水电阻的2~4倍。
当下普遍使用的水电阻负载装置,采用的是传统的电气控制系统,每一套负载装置均需一套专门的负载装置操作台,不利于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和集成。同时,水电阻的功率值不能准确的预测,不能满足一定功率值突加、突卸的试验要求。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发电机组低压直流水电阻负载装置,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低压直流水电阻系统,其负载功率能够通过远程PC机的控制,实现可靠、连续的调节;具有负载功率的预测功能,很好的满足发电机组对负载的突加、突卸要求;负载装置结构简单,控制灵活,适用于各种应用场合。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低压直流水电阻系统,包括负载控制装置以及与所述负载控制装置的水电阻负载装置,还包括功率预测装置,
所述功率预测装置并联在所述水电阻负载装置两侧,并与所述负载控制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所述负载控制装置包括连接在一起的控制单元和中间控制回路,
所述中间控制回路与所述水电阻负载装置和所述功率预测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远程PC机,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远程PC机通信。
进一步地,所述功率预测装置包括串联在一起的交流接触器、电流传感器以及预测装置电源,电压传感器并联在所述预测装置电源两侧,
所述中间控制回路与所述交流接触器连接,所述电流传感器和所述电压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进一步地,包括多组由所述负载控制装置、所述水电阻负载装置以及功率预测装置构成的测试系统,每套所述测试系统均与一台PC机通信。
本实用新型低压直流水电阻系统,其负载功率能够通过远程PC机的控制,实现可靠、连续的调节;具有负载功率的预测功能,很好的满足发电机组对负载的突加、突卸要求;负载装置结构简单,控制灵活,适用于各种应用场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低压直流水电阻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低压直流水电阻系统的控制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功率预测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图1至图3所示的低压直流水电阻系统,包括负载控制装置以及与负载控制装置的水电阻负载装置,还包括功率预测装置4。
在大功率发电机组的要求下,低压直流水电阻系统可以包括多组由负载控制装置、水电阻负载装置以及功率预测装置4构成的测试系统,每套测试系统均能够通过负载控制装置与一台远程PC机1通信,以实现一台远程PC机1对若干个水电阻负载装置的实时监测及功率控制。
负载控制装置包括连接在一起的控制单元2和中间控制回路3,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控制单元2为S7-200 PLC,中间控制回路3与水电阻负载装置和功率预测装置4连接,控制单元2与远程PC机1通信,并通过中间控制回路3控制水电阻负载装置和功率预测装置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无锡分部,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无锡分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4318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生头及采用同型号发生头加工进排气门座圈锥面的方法
- 下一篇:新型自动化锯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