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楼避难舱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40937.4 | 申请日: | 2014-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161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朱建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建阳 |
主分类号: | A62B31/00 | 分类号: | A62B3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24100 浙江省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楼 避难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避难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楼避难舱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全国各地火灾时有发生,每次发生火灾时,高层楼层的人员很难及时逃离火灾现场,从而造成人身损伤,甚至在火灾中死亡。随着人们对高楼火灾越来越重视,楼层内建造安全通道,通道内设置防火柜,防火柜内装有防尘面具、手电筒、灭火器等,然而当发生火灾时,人们会处于恐慌状态,从而导致安全通道内相互拥挤,践踏,在火灾中,只要时间稍长就会造成窒息而死亡,现在也有些高楼上安装一些简易的救生舱,供火灾时避难,由于救生舱设施不完善,结构简单,隔热、防火效果差,避难时间短,救援人员救援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简易的救生舱仍然很难有效的挽救人们的生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隔热效果好,让人们又足够的避难、等待救援时间,生还率高的高楼避难舱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楼避难舱结构,包括避难舱本体,避难舱本体内设有避难腔,避难舱本体的侧面设有与避难腔连通的舱门,所述的舱门外侧连接有至少可供一个成年人通过的管道,所述避难舱本体的另一侧面与高楼外侧墙壁固定连接,所述的管道的外端朝向高楼外侧墙壁上窗户的侧边,所述的管道靠近墙壁侧通过固定支架与墙壁固定连接,所述的管道的另一侧面设有云梯口,所述的避难舱本体呈立方体结构,避难舱内设有空气净化装置、供氧装置,避难舱本体的舱壁从内到外依次为外支撑层、内支撑层、防火层、隔热层,所述的内支撑层和外支撑层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的间隙内处于真空状态,所述的内支撑层和外支撑层之间均匀设有若干支撑杆。
高楼发生火灾时,人们可以第一时间从窗户处进入管道内,逃入避难舱本体内避难,等待救援,避难舱本体外面的真空层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同时内部设置隔热层、防火层能进一步起到隔热、防火的效果,使得避难腔内的温度远小于火灾现场的温度,内部的空气净化装置能吸收打开舱门时进入避难腔内的灰尘等,供氧装置能为避难舱本体密封的空间提供足够的氧气,双重隔热,防火,较长时间的保持避难腔内适合人们生存的环境,为救援人员提供充足的救援时间,云梯口处有云梯,救援人员可以通过云梯口处配合云梯进行救援,生还率高。
作为优选,所述的隔热层的内侧还设有外隔离层、内隔离层,所述的外隔离层和内隔离层之间设有冷却管,所述的冷却管呈螺旋形套在避难腔外周,所述避难舱本体下端设有与冷却管连通的进水管,避难舱本体的下端设有与冷却管连通的出水管。冷却水从进水管处进入冷却管内,吸收外界层层传递过去的热量,保持避难腔内适合人们生存的温度,延长避难时间。
作为优选,所述的冷却管的截面呈矩形,冷却管相对的两个侧面分别于外隔离层、内隔离层贴合接触。
作为优选,隔热层为纳米微孔隔热板,防火层为无机玻镁板,所述的隔热层与防火层之间设有铝箔层。纳米微孔隔热板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无机玻镁板具有良好的防火效果,铝箔具有良好的反射热辐射功能,削弱热辐射。
作为优选,所述的内隔离层、外隔离层都由不锈钢制成,内隔离层的内侧设有软质隔热层,所述的软质隔热层由纳基隔热软毡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的避难舱本体上端设有上隔板,避难舱本体下端设有下隔板,所述的上隔板与避难舱本体顶面之间形成过滤腔,所述的过滤腔内从上到下分别设有一级滤芯、二级滤芯,避难舱本体顶部设有与过滤腔连通的排气管,排气管的外端与大气连通,上隔板上设有透气孔,上隔板的上侧设有防尘透气膜,所述的下隔板与避难舱本体底面之间设有一组蓄电池。过滤腔通过排气管与外界连通、通过透气孔与避难腔连通,保持避难腔内部的气压平衡,一级滤芯、二级滤芯、防尘透气膜分别起到三重过滤烟雾,防止外界烟雾进入避难腔内,蓄电池为避难舱本体内的各种电器提供电源。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隔热效果好,让人们又足够的避难、等待救援时间,生还率高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与墙壁连接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避难舱本体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舱壁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建阳,未经朱建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409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