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铁钻工的旋转式托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39489.6 | 申请日: | 2014-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674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尹玉刚;张勇;沈晓博;王一岚;黄占鳌;刘冰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19/16 | 分类号: | E21B19/16 |
代理公司: | 郑州红元帅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7 | 代理人: | 秦舜生 |
地址: | 47300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钻工 旋转 托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石油钻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铁钻工的旋转式托架。
背景技术
铁钻工(Ironroughneck)一词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作为钻机配套设备,在自动化钻井生产中由美国石油设备制造商提出。经过近几年的不断研发,欧美的几大石油设备制造商已开发出了几代铁钻工,具有很成熟的技术,其产品已广泛地应用到石油生产中。目前,国内对于独立铁钻工设备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已有个别生产厂开始进行自主研发,但还没有成熟的产品推出,而国外的产品价格比较昂贵,大大限制了该产品在我国的应用和普及。随着现代化钻井的进程,钻井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在不断提高,钻具的扭矩旋扣设备也在不断升级换代,从手动吊钳、液气混合动力大钳发展到现在最先进的铁钻工,自动化的旋扣设备在提高钻井生产效率和安全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钻井设备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暴露出液压大钳在提高自动化程度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夹持范围小、扭矩低、安装不方便、生产效率不高、存在安全隐患等。在设计方面,钳头门框的自动化程度低,需要人工开闭,上、下壳体联接部位薄弱,下壳体强度低。作业中用人工前、后推拉大钳或手拉葫芦吊来升、降大钳,劳动强度大;悬吊式的安装方式和频繁往来于井口上方的各类钻具给操作工人带来了不安全因素。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上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铁钻工的旋转式托架,能够实现工位的自动转换,提高施工效率,节约人力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铁钻工的旋转式托架,其结构包括:立柱、L形托架、转动底座、旋转齿轮、起升液压缸,所述立柱由内方管和外方管组成,外方管可滑动地套设在内方管的外壁上,所述内方管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转动底座,所述内方管上端的转动底座上还设置有可带动内方管转动的旋转齿轮,所述L形托架由竖托板和水平托板组成,竖托板固定在所述外方管的外壁上,所述起升液压缸的一端与竖托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内方管的上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竖托板通过可拆卸的紧固件固定在所述外方管的外壁上。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采用“所述内方管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转动底座,所述内方管上端的转动底座上还设置有可带动内方管转动的旋转齿轮”的结构,通过外部的动力设备驱动旋转齿轮转动,旋转齿轮带动内方管转动,内方管将转动扭矩传递给外方管,继而可带动L形托板水平旋转,实现了托架的水平工位变换;采用“所述起升液压缸的一端与竖托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内方管的上端固定连接”的结构,通过外部液压动力系统驱动提升液压缸伸缩,提升液压缸可带动外方管沿内方管上下滑动,继而可带动L形托板升降,实现了托架的高低工位变换。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托架的工位自动转换,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了人力降低生产成本,极大地增加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的:一种铁钻工的旋转式托架,其结构包括:立柱1、L形托架2、转动底座3、旋转齿轮4、起升液压缸5,所述立柱1由内方管6和外方管7组成,外方管7可滑动地套设在内方管6的外壁上,所述内方管6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转动底座3,所述内方管6上端的转动底座3上还设置有可带动内方管6转动的旋转齿轮4,所述L形托架2由竖托板8和水平托板9组成,竖托板8固定在所述外方管7的外壁上,所述起升液压缸5的一端与竖托板8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内方管6的上端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内方管6在旋转齿轮4的作用下带动L型托架2平台上的崩扣钳和旋扣钳旋转至井口中心,再由起升液压缸5带动L型托架2进行上下定位,然后由崩扣钳和旋扣钳进行钻柱上卸扣作业,作业完毕,即旋转回起始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394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