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声器件间歇性短路故障检测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138346.3 | 申请日: | 2014-03-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139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 发明(设计)人: | 蔡荣明;邹宝达;叶斌;肖烨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联创宏声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R29/00 | 分类号: | H04R29/00 |
| 代理公司: | 江西省专利事务所 36100 | 代理人: | 殷勇刚;张静 |
| 地址: | 330096 江西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声 器件 间歇性 短路 故障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声器件故障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声器件间歇性短路故障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电声器件一般由振动系统及磁路系统组成,接通电信号后,音圈在磁间隙中做切割磁力线运动,带动音膜振动。产品结构设计音圈引线悬浮U杯上。
因电声器件组装于终端设备中使用,金属U杯安放于终端设备PCB线路板上与电信号形成一条接地回路,在电声器件生产过程中电声器件的音圈引线漆包的绝缘层偶尔会破损,当电声器件工作时,音膜受力振动会带动音圈引线振动,当音圈引线破损位置正好会碰撞接触金属U杯而会产生间歇性短路现象,使终端设备中的接地回路变成短路电流回路,导致电声器件无法正常工作,产生音质异常。而这种现象只有电声器件组装于终端设备后,整机播放音乐才能识别出故障,目前通用的电声器件单体测量阻抗、测量音圈与U杯等方法都无法检测出此短路现象。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检测装置来快速准确检测电声器件工作时发生的间歇性短路不良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电声器件工作时因音圈引线触碰U杯时发生的间歇性短路不良现象,而提供的一种电声器件间歇性短路故障检测装置。
一种电声器件间歇性短路故障检测装置,包括发光二极管、外接电压源和导线,其特征在于,发光二极管的正极端连接电声器件的U杯,发光二极管的负极端与外接电压源的负极端串联,外接电压源的正极端通过导线与电声器件的音圈引线连接。
为了获得更好的技术效果,在电声器件的音圈引线的两端连接导线上还接有带有电源的音频信号发生器,且音频信号发生器电源的正极端和外接电源的正极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对产品结构、性能无损伤及干扰,可快速准确地检测筛选电声器件音圈在振动碰撞时发生的间歇性短路故障。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对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电声器件间歇性短路故障检测装置,包括发光二极管331、外接电压源332和导线222,发光二极管331的正极端连接电声器件的U杯112上的Ⅲ端子,发光二极管331的负极端与外接电压源332的负极端串联,外接电压源332的正极端通过导线与电声器件11的音圈引线111连接,在电声器件11的音圈引线111的Ⅰ端子和Ⅱ端子的连接导线222上还接有带电源的音频信号发生器221,且音频信号发生器221电源的正极端和外接电源332的正极端连接。
工作时,将音圈引线111按照成品终端设备一样悬浮安装于U杯112上。再将导线222连接Ⅲ端子和电声器件的U杯面112,通过导线222将音圈引线111的两端分别连接到Ⅰ端子和Ⅱ端子。
当电声器件正常工作时,也即音圈引线111漆包的绝缘层完好时,带电源的音频信号发生器221、音圈引线111的Ⅰ端子和Ⅱ端子组成封闭电路,音频信号发生器221发出的信号经过音圈引线111发送至音圈1发出声音,此时,发光二极管331没有电流通过,发光二极管331不发光。
当电声器件工作短路时,音圈引线111漆包的绝缘层破损处与金属U杯面112接触,带电源的音频信号发生器221、音圈引线111、金属U杯112、发光二极管331、外接电压源332形成封闭电路,音频信号发生器221发出的信号经过音圈引线111发送至音圈1发出声音,此时,发光二极管331也有电流通过,并进行发光报警。
本实用新型通过外接电压源332将短路电流放大,发光二极管331发光指示电声器件11内部发生的短路不良现象。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联创宏声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江西联创宏声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383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