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通风吸波材料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137368.8 | 申请日: | 2014-03-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012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 发明(设计)人: | 张宇桥;周春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宇桥 |
| 主分类号: | H05K9/00 | 分类号: | H05K9/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卢亚丽 |
| 地址: | 210009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通风 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波基材,特别是涉及一种通风吸波材料。
背景技术
现有的微波暗室,为了保持空气流通,满足暗室新风需求,通常需要安装符合响应标准的通风波导窗,通风波导窗的功能是保证空气流通的同时阻止电磁信号的泄漏,通风波导窗是屏蔽室内空气与外界交换的主要通道,它能够有效的阻止电磁波的穿越。
但通风波导窗在暗室内部存在吸波处理问题,需要避免电磁波在其表面的直接反射对测试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在保证空气流通的同时有效吸收电磁信号,阻止电磁信号反射的通风吸波材料,其成本低廉、安装简单。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通风吸波材料,由难燃型通风角锥单元体组成,所述难燃型通风角锥单元体由难燃型吸波基材制成,吸波基材由无纺布构成,其外面涂有铝镁复合粉、水溶性增塑剂、粘结剂、炭黑和水混合物质,其特征在于通风角锥单元体四个三角面的每个面上设置有通风孔。
每个三角面上的通风孔设置两个以上。
通风孔以角锥高度均匀分布两排或三排;从尖端起,第一排设置一个通风孔,第二排设置一个或两个通风孔,第三排设置两个或三个通风孔;四个三角面的每个三角面上通风孔分布一致。
所述通风孔直径8-10mm。
通风角锥单元体底部内设置有四个小角锥单元体,其张角α大于其外的角锥单元体角锥张角α。
通风角锥单元体底部内设置的四个小角锥单元体,其顶部为去除尖端的平头通孔。
通风角锥单元体底部设置一长方形或正方形结构,其高度h1为衰减段,从底部至通风角锥单元体顶部为角锥H1,角锥底宽为b,匹配段为H1-h1。
通风角锥单元体顶部一段根据需要仅涂炭黑。
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不同的通风材料大小,制作相应的通风吸波材料,由于在吸波的角锥单元体上开设了通风孔,能够在吸收电磁波的同时进行内外空气的交换,本实用新型成本低廉,且通风吸波材料和通风口之间可拆卸,可以反复利用,节约了成本,具有实际应用和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 通风角锥单元体结构图
图2 具有两排通风孔的角锥单元体结构图
图3 具有三排通风孔且第三排通风孔数量为两个的角锥单元体结构图
图4 具有三排通风孔且第三排通风孔数量为三个的角锥单元体结构图
图5 底部内设置的小角锥单元体结构图
图6 角锥单元体底部内设置有四个小角锥单元体的结构图
图7 通风吸波材料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根据图1所示,此为本通风吸波材料的一个难燃型通风角锥单元体。在本实施例中,此角锥单元体由难燃型吸波基材制成,其基本材料是无纺布,也可以由其它吸波基材比如大孔海绵吸波基材制成。在无纺布外面涂有铝镁复合粉、水溶性增塑剂、粘结剂、炭黑和水混合的物质,加强无纺布的结构性能以及阻燃、吸波性能,然后用机械压痕,进行折叠,制作、粘结成通风角锥单元体,由通风角锥单元体组合成通风吸波材料,其底部是一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结构,其高度h1为衰减段,从底部至角锥单元体顶部为角锥H1,角锥底宽为b,匹配段为H1-h1,角锥单元体四个三角面的每个面上设置有通风孔。
角锥单元体每个面上的通风孔为两个以上,以角锥高度均匀分布两排或三排;从尖端起, 第一排设置一个通风孔,第二排设置一个或两个通风孔,第三排设置两个或三个通风孔;通风孔直径为φ8-10mm;4个三角面的每个三角面上通风孔分布一致,保持空气的对流畅通及均衡,当然每个面上的通风孔依角锥高度,根据需要可以设置多个,如图2、图3、图4所示。
在角锥单元体底部设置另外的小角锥单元体,小角锥单元体底部为三角形,顶部为去除尖端的敞开式平头,便于通风,如图5所示。本例中放置四个,但其张角α大于外部的角锥单元体的角锥张角,因此在外部的角锥单元体底部附近收口,如图6所示。能够阻挡外部角锥单元体底部反射回的电磁波,吸波效果更佳,又有利于空气流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宇桥,未经张宇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3736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
- 下一篇:硅晶太阳能电池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