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节能生物质颗粒燃烧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36655.7 | 申请日: | 2014-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372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李龙江;薛会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薛氏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1/43 | 分类号: | F24H1/43;F24H9/18;F23K3/16 |
代理公司: |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8 | 代理人: | 牛传凯 |
地址: | 062250***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 生物 颗粒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烧机,确切地说是一种节能生物质颗粒燃烧器。
背景技术
生物质颗粒燃烧器是以木屑颗粒生物质作为燃料的燃烧装置。目前,现有的生物质颗粒燃烧器中,燃烧炉的炉壁温度较高,长时间高温条件造成炉壁老化,使用寿命短;炉壁升高后的热量通常散失在空气中,无形中造成能源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节能生物质颗粒燃烧器,能够有效利用燃烧炉的炉壁释放的热量,并且延长燃烧炉的寿命。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节能生物质颗粒燃烧器,包括料斗,料斗的下端连接搅笼的进料口,搅笼的出料口连接燃烧炉,搅笼的轴连接电机,燃烧炉的炉腔连接风机,燃烧炉的炉壁上缠绕设置盘管,盘管的一端连接进水管的一端,盘管的另一端连接回水管的一端,回水管上安装水泵,进水管的另一端和回水管的另一端均连接换热器管程,换热器的壳程分别连接冷管和热管。
为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的换热器管程为直管,直管为竖向排列,直管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数个轴承,轴承外侧安装旋转叶片,冷管安装在换热器的侧部。所述的冷管上设置分配器,分配器设置数个支管,支管位于旋转叶片的侧部。所述的热管连接在换热器的底部,换热器的底部为斜面。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将有效利用燃烧炉的炉壁的热量,将产生的热量收集利用在其他的热力工艺中,有效节约能源;同时对燃烧炉的炉壁进行降温处理,减缓炉壁老化的速度,延长炉壁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洁紧凑、制造成本低廉和使用简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电机 2进料斗 3风机 4搅笼 5燃烧炉 6盘管 7进水管 8轴承 9旋转叶片 10支管 11分配器 12冷管 13热管 14回水管 15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高效生物质颗粒燃烧器,如图所示,包括料斗2,通过料斗2向本实用新型投放生物质粉碎颗粒或木屑,料斗2的下端连接搅笼4的进料口,搅笼4的出料口连接燃烧炉5,粉碎颗粒或木屑有搅笼4输送至燃烧炉5内,搅笼4的轴连接电机1,燃烧炉5的炉腔连接风机3,风机3向燃烧炉5内通风,燃烧炉5的炉壁上缠绕设置盘管6,盘管6的一端连接进水管7的一端,盘管6的另一端连接回水管14的一端,回水管14上安装水泵15,水泵15驱动盘管6的水流动,进水管7的另一端和回水管14的另一端均连接换热器16管程,换热器16的壳程分别连接冷管12和热管13。由于燃烧炉的炉壁温度较高,由回水管14进入盘管6的冷水被加热至高温,再有进水管7流入换热器16内,换热器经过换热后将冷管12内的水进行加热,再有热管13输送至需要热力的工艺车间进行利用。本实用新型将有效利用燃烧炉的炉壁的热量,将产生的热量收集利用在其他的热力工艺中,有效节约能源;同时对燃烧炉的炉壁进行降温处理,减缓炉壁老化的速度,延长炉壁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
换热器热交换过程中,换热器的管程为较长,导致阻力较大,为了克服该缺点,所述的换热器16管程为直管,直管为竖向排列,直管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数个轴承8,轴承8外侧安装旋转叶片9,冷管12安装在换热器16的侧部。直管能够有效较少管程,通过旋转叶片9增加了换热的接触面积,不会降低换热效率。所述的冷管12上设置分配器11,分配器11设置数个支管10,支管10位于旋转叶片9的侧部。有支管10排出的冷水对旋转叶片9进行直接接触,促进换热过程进行。所述的热管14连接在换热器16的底部,换热器16的底部为斜面,换热后的水直接落入斜面进入热管14,加快热水的流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限制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未详尽描述的技术内容均为公知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薛氏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河北薛氏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366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