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插接端子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34802.7 | 申请日: | 2014-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002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尚亨建;陈福生;林阿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市力博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24 | 分类号: | H01R13/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插接 端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插件,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新型插接端子。
背景技术
插接端子是电气上常用的连接件,插接式接线端子通常包括有接线部和插接部,所述接线部用于固定连接线,所述插接部用于固定插入的插针,现有技术中,在插针插入插接部的时候,仅仅只依靠材料的弹性作用夹住插针,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材料的弹性性能下降,从而引起接触不良,插接部不能夹紧插针使得插针脱落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紧效果好的新型插接端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插接端子,包括用于固定连接线的接线部和用于供插针插接的插接部,所述接线部和插接部之间设置有底座形成一体,所述插接部包括相对设置于底座上的第一插片和第二插片,所述第一插片相对的两个端面上设置有第一卡槽和第一卡片,所述第二插片相对的两个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卡槽和第二卡片,当第一插片和第二插片翻转形成供插针插接的空腔时,所述第一卡片弯折嵌设于第二卡槽中且第二卡片弯折嵌设于第一卡槽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插针插入第一插片和第二插片形成的空腔的时候,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空腔大小通常小于插针大小,所以当插针插入空腔的时候,会挤压第一插片和第二插片,第一插片和第二插片通过材料弹性夹紧插针的同时,由于第一卡片和第二卡槽以及第二卡片和第一卡槽的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第一插片和第二插片对于插针的作用力,从而提高了对于插针的固定力的大小,在材料弹性的前提下多了一层作用力的保障,防止该新型插接端子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夹不紧插针的情况,防止了插针脱落,保证了接触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卡片和第二卡片均呈L型设置,当第一卡片嵌设于第二卡槽中时,所述第一卡片的L型短边与第二卡槽相对于空腔的另一侧端面抵触,当第二卡片嵌设于第一卡槽中时,所述第二卡片的L型短边与第一卡槽相对于空腔的另一侧端面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卡片和第二卡片均设置成L型,L型长边嵌在相应的卡槽中后L型短边则抵接在相应的插片上,当空腔内插入插针的时候,第一插片和第二插片均会向外形变,由于L型短边与相应的插片抵触,他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会有效的防止第一插片和第二插片过度形变,从而从另一个方面L型短边将会各自挤压相应的第一插片和第二插片,使得第一插片和第二插片压紧插针,进一步提高了该插接部的夹紧力,提高固定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插片和第二插片相对于底座的另一侧端部背向空腔方向向外翻转。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插接部的插口变大,方便了插针插入,防止当插针对不准插接部插接时,破坏插接部的结构,提高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插片和第二插片上均设置有镂空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有镂空部可以帮助插针在工作时候进行散热,保证了插针一直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新型插接端子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接线部;2、底座;3、第一插片;31、第一卡片;32、第一卡槽;4、第二插片;41、第二卡片;42、第二卡槽;5、插接部;6、空腔;7、镂空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本实用新型新型插接端子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新型插接端子,包括用于固定连接线的接线部1和用于供插针插接的插接部5,所述接线部1和插接部5之间设置有底座2形成一体,所述插接部5包括相对设置于底座2上的第一插片3和第二插片4,所述第一插片3相对的两个端面上设置有第一卡槽32和第一卡片31,所述第二插片4相对的两个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卡槽42和第二卡片41,当第一插片3和第二插片4翻转形成供插针插接的空腔6时,所述第一卡片31弯折嵌设于第二卡槽42中且第二卡片41弯折嵌设于第一卡槽32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市力博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温州市力博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348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