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移动电源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33992.0 | 申请日: | 2014-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880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陈思;赵骥;黄辉先 | 申请(专利权)人: | 湘潭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H7/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1105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电源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电源,具体涉及一种移动电源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移动电源区别于产品内部配置的电池,也叫外挂电池,移动电源是一种集供电和充电功能于一体的便携式充电器,可以给手机等数码设备随时随地充电或待机供电。移动电源一般由电池(锂电池或者干电池)作为储电单元。其一般配备多种电源转接头,通常具有大容量、多用途、体积小、寿命长和安全可靠等特点,是可随时随地为手机、MP3、MP4、手机、PDA、掌上电脑、掌上游戏机等多种数码产品供电或待机充电的功能产品,但是充电过程中常常电压不稳,从而对需充电的产品造成损害,另外,移动电源在为储电单元充电时,一般通过充电适配器来进行,但是现有市场上的充电适配器并不规范,不一定都是采用标准的1.5A电流,这将导致移动电源的在为外接设备充电时候,损害其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对充入电力进行过压和欠电压保护,也可调整输出电压,更好的保护电池及其他需充电产品的移动电源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移动电源控制装置,包括PWM控制器、反激变压器、保护电路、光耦、充电电路、输出控制电路和充电适配器,所述充电适配器与充电电路连接,所述充电电路与保护电路连接,所述保护电路与电源电池连接,所述保护电路分别与光耦和反激变压器连接,所述光耦与PWM控制器连接,所述PWM控制器与反激变压器连接,所述反激变压器与输出控制电路,所述输出控制电路与电源输出接口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保护电路对充入电力进行过压和欠电压保护,保护电路对输出电压进行检测,通过光耦触发PWM控制器对反激变压器进行调控,从而对输出电流进行电压调整,很好的保护了电池和外部需充电产品,延长了电池和外部需充电产品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保护电路连接有电量指示灯。
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光耦为非线性光耦。
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输出控制电路连接LED灯,并在输出控制电路与LED灯的连接线上设置有继电器或MOSFET。
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保护电路包括过压保护电路和欠电压保护电路,所述过压保护电路和欠电压保护电路均与光耦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1、电量指示灯方便用户了解移动电源的蓄电量,把握充电时间;2、LED灯可以方便用户的零时照明;3、过压保护电路和欠电压保护电路可以防止充入电池的电压过大或过低,从而对电池造成的损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电源控制装置的电路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移动电源控制装置,包括PWM控制器、反激变压器、保护电路、光耦、充电电路、输出控制电路和充电适配器,所述充电适配器与充电电路连接,所述充电电路与保护电路连接,所述保护电路与电源电池连接,所述保护电路分别与光耦和反激变压器连接,所述光耦与PWM控制器连接,所述PWM控制器与反激变压器连接,所述反激变压器与输出控制电路,所述输出控制电路与电源输出接口连接。
所述保护电路连接有电量指示灯。
所述光耦为非线性光耦。
所述输出控制电路连接LED灯,并在输出控制电路与LED灯的连接线上设置有继电器或MOSFET。
所述保护电路包括过压保护电路和欠电压保护电路,所述过压保护电路和欠电压保护电路均与光耦连接。
实施本方案,充电时,从充电适配器引入电流,经过充电电路对电池进行充电,通过保护电路对充入电池的电力进行过压和欠电压保护;放电时,保护电路对输出电压进行检测,通过光耦触发PWM控制器对反激变压器进行调控,从而对输出电流进行电压调整,很好的保护了电池和外部需充电产品,延长了电池和外部需充电产品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湘潭大学,未经湘潭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339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制备低水解氯溴化环氧树脂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三聚氰胺树脂改性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