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中控台安装支架的自动焊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33658.5 | 申请日: | 2014-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15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韦建军;邬烈保;邢印强;崔书婉;韩译墨 | 申请(专利权)人: | 韦建军;邬烈保;邢印强;崔书婉;韩译墨 |
主分类号: | B23K37/02 | 分类号: | B23K37/02;B23K37/053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周晟 |
地址: | 545006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中控台 安装 支架 自动 焊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控台安装支架焊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中控台安装支架的自动焊接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中控台安装架属于典型的薄板金焊接件,由一根钢管作为基础,在钢管上焊接上8个不同的焊接件而成,焊接的工件多,焊点多,焊接的方位变化大,工序复杂。目前微型车中控台的焊接工序主要采用人工焊接的方式生产,这种生产方法主要存在如下缺陷:
① 焊点位置、大小随意性大,致使产品焊接质量不稳定,一致性差 。
② 夹具操作、焊接操作技能要求高,操作步骤多,只有熟练焊工才能上岗。
③工件夹紧后,焊点朝向凌乱,有些焊点施焊时,工件、夹具与焊枪之间易产生互相干涉,需增加装夹次数,改变装夹角度,实施多工步焊接来实现,影响焊接速度。
④生产效率低。手工完成一件工件焊接需要5个工步,5次装夹,耗时约10分钟/件。
正是因为现有技术的存在以上诸多的不足和缺陷,因此,为提高车辆中控台生产的效率与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急需研制一种微型车中控台安装支架的自动焊接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车辆中控台安装支架的自动焊接装置,该自动焊接装置应用于以管为基础件的车辆中控台安装支架的焊接,该自动焊接装置克服了人工焊接效率低、焊接质量波动大、生产成本高等缺陷,具有焊接效率高、焊接质量稳定、生产成本低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中控台安装支架的自动焊接装置,包括工作台Ⅰ、工作台Ⅱ、管夹持装置、夹具和焊接机器人;所述的工作台Ⅰ和工作台Ⅱ平行相对设置,工作台Ⅰ和工作台Ⅱ上分别设置有管夹持装置和夹具,工作台Ⅰ和工作台Ⅱ上的管夹持装置和夹具相互对应呈镜像分布;所述的焊接机器人设置于工作台Ⅰ和工作台Ⅱ中间,能够在水平方向上360度旋转,其上设置的焊枪能够覆盖工作台Ⅰ和工作台Ⅱ上的各个夹具对应零件的焊接点。
所述的管夹持装置包括限位装置、夹紧装置,所述夹紧装置安装于限位装置之上,所述限位装置、夹紧装置用于夹持作为基础件的管材。
所述的夹具的数目和机构根据管上需要焊接的零件的数目和结构来设置。
所述焊接机器人包括机械臂、焊枪、转向机构和步进电机;
所述机械臂安装于转向机构上,经过转向机构能够在水平方向上360度转动,机械臂包括臂体、腕部和焊枪夹持装置;所述的臂体、腕部和焊枪由步进电机控制,所述臂体能够在水平和竖直上运动,腕部能够水平转动,焊枪夹持装置能够上下摆动;所述焊枪安装于焊枪夹持装置上。
所述工作台Ⅰ和工作台Ⅱ上的管夹持装置和夹具优选为相互对应呈镜像分布。
本实用新型自动焊接装置通过夹具对零件进行夹装,所有零件均夹装于管上侧,使得所有工件的焊缝朝向均向上,机器人控制焊枪一次施焊就能完成整个支架的焊接,不需要使用变位机,也不需要进行另外的拆装,保证了焊接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并且由于夹具设置的稳定性,工件在夹具上定位后,机器人与焊接件位置相对是固定的,因此只需一次示教编程即可进行重复焊接,操作简便。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所应用的夹具优选采用名称为“汽车仪表板支架焊接夹具”,专利号为:201020135982.2的实用新型专利中记载的技术,也可以采用根据零件结构设计的普通专用夹具。
所述的焊枪优选采用名称为“一种气体保护自动焊机焊枪”,专利号为:200820104316.5的实用新型专利中记载的技术,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的其他焊枪。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在工作台Ⅰ进行管和零件的夹装与夹紧,由焊接机器人进行焊接,并在工作台Ⅱ进行管和零件的夹装与夹紧;当工作台Ⅰ零件焊接完毕后焊枪自动复位,机器人带动焊枪转换到工作台Ⅱ,对工作台Ⅱ进行相同的施焊作业,与此同时在工作台Ⅰ进行管和零件的人工装卸作业;对工作台Ⅱ的焊接作业完成后,机器人再次转换到工作台Ⅰ进行施焊作业,同时对工作台Ⅱ的管和零件进行人工装卸,并由夹具进行定位与夹紧,如此循环往复,工作台Ⅰ与工作台Ⅱ交替进行焊接与装卸作业,使得双工作台的焊接效率发挥到极致,最大化的提升设备利用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韦建军;邬烈保;邢印强;崔书婉;韩译墨,未经韦建军;邬烈保;邢印强;崔书婉;韩译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3365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据更新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基于ECC的移动电子商务安全框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