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变压吸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33463.0 | 申请日: | 2014-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370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黄家超;李波;蔡芳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九江中科鑫星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053 | 分类号: | B01D53/053 |
代理公司: | 南昌新天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6115 | 代理人: | 施秀瑾 |
地址: | 332005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变压 吸附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分离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新型变压吸附装置。
背景技术
变压吸附法(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简称PSA)是一种新的气体分离技术,原理是利用分子筛对不同气体分子“吸附”性能的差异而将气体混合物分开,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国外已经得到迅速的发展,以PSA制氧装置为例,其操作必须至少包含两个步骤:进气吸附和抽空解吸,无论采用几塔流程,每个吸附塔都必须周期性地重复这两个步骤。若采用两塔流程,当一个塔进行吸附时,另外一个塔可以进行抽空解吸,两个塔互相匹配,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必须的操作,使吸附剂的利用效率最高,而且两塔流程可以实现吸附塔之间的均压,氧气的收率和能耗也可达到比较好的水平。
但是现有技术的变压吸附装置,存在如下问题,单一吸附剂类型如无(微)热再生干燥、吸附制氮设备,如果设备容量增大,塔的容积(吸附剂的量)就要相应增大,而吸附剂是简单堆叠在吸附塔中,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随着容量的增大对原料气含水量要求也要随之提高,原料气中含水量一旦达到一定极限值,吸附剂再生效果很差,设备根本到不到干燥或纯度要求,增加吸附和再生时间后,虽然再生效果会好些,但是吸附剂在吸附一段时间后达到饱和降低吸附质量。减少吸附和再生时间后,塔底部的吸附剂再生不充分导致恶性循环,同样影响产品品质。而且更换新的吸附剂后,时间不长又出现相同问题。多种吸附剂类型如PSA氢气提纯装置,吸附剂也是分层依次堆叠,在使用过程中再生效果也直接影响氢气的纯度,主要体现在杂质下移不彻底、底部吸附剂再生不完全等,尤其是下层的活性炭再生不充分,水分上移会严重影响上层吸附效果,如果一味的增大再生气量,一方面会增加上游设备负荷,另一方面势必造成能源浪费。有些制造商为了保证纯度,在废气排放口增加真空泵以提高解析质量,纯度虽然得以保证,但是电力消耗同样增加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新型变压吸附装置。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新型变压吸附装置,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吸附塔,所述各吸附塔内部通过密封隔板分为两层以上,每层密封隔板的上下两侧均设有过滤网,过滤网上铺设有吸附剂,各层吸附塔之间通过设置于吸附塔外部的管道和联通阀互通。
所述过滤网的横截面为波浪线,所述波浪线由各段圆弧段依次连接组合而成。
所述吸附塔的底部还设有气体缓冲区,所述气体缓冲区由网格板隔离而成,变压吸附装置的进气管道在气体缓冲区中呈S型布置,且在气体缓冲区的进气管道侧壁上设有出气狭缝。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 将现有技术中的吸附塔设计成本案的双层或多层结构,由密封隔板1分隔两个或多个空间,缩短再生气在吸附剂中的工作路径,可以有效地降低再生过程中水分或其他杂质下移不到排放口现象,提高再生质量,均压时可以储备更多的纯净成品气,增加了再生气量,加快了再生速度,由于分层再生,保证了吸附剂全部、充分再生;
2. 将过滤网的横截面设计成波浪线,可增加过滤网的面积,进而增加了过滤网上敷设的吸附剂的面积,进一步避免了吸附剂的堆叠;而设置一个气体缓冲区,使得气体避免集中快速的进入吸附剂的局部,将气流分散,增加了吸附剂的有效吸收面积;同时,采用出气狭缝出气,将传统技术中管状出气方式改变为线状,更好的缓冲并分散了气流,提升了吸附效果;
3.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参见图1。
一种新型变压吸附装置,包括两个以上的吸附塔,所述两个以上的吸附塔之间设有管道和阀门,所述各吸附塔内部通过密封隔板1分为两层以上,每层密封隔板的上下两侧均设有过滤网2,过滤网2上铺设有吸附剂,各层吸附塔之间通过设置于吸附塔外部的管道和联通阀互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九江中科鑫星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九江中科鑫星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334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中药护肤品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压缩冷凝膜处理的火炬废气回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