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悬挂于船底附体的声学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33050.2 | 申请日: | 2014-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935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康为夏;唐丰;孟繁涛;程维杰;叶昊;夏士旺;杨关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B49/00 | 分类号: | B63B4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竺路玲 |
地址: | 20001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悬挂 船底 附体 声学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海洋科学综合测量、勘探、研究用的海洋调查船、工程船或科考船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悬挂于船底的附体声学设备。
背景技术
现代综合海洋调查船、工程船或科考船上装有高精度的声学探测装置,如多波束、单波束、声学多普勒海流计、浅地层剖面仪、鱼探仪等,这些声学探测装置用于海洋科学考察、应用技术研究、测量或勘探,为海洋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国防安全、自然灾害等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传统的声学设备安装方式主要为嵌入式和导流罩式,但容易受到来自船底气泡层的干扰,对测量精度产生较大影响。近年来,部分新建成的科考船,由于多波束等声学设备探测装置受到气泡层的影响导致不能正常工作而进厂返工、改造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悬挂于船底附体的声学设备,减少船底气泡层对船载声学装置的干扰,以提高设备测量精度,使得科考船能够完成各类海洋科学测量、勘探和研究工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悬挂于船底附体的声学设备,其中,包括:一附体,所述附体的前端面和两侧端面的截面为半圆形,所述附体的后端面的截面为流线型机翼形;若干挂臂,若干所述挂臂的一端与所述附体的上端面固定连接,若干所述挂臂的另一端与外置船体的船底固定连接;还包括:各种声学换能器,所述声学换能器安装在所述附体内。
上述的一种悬挂于船底附体的声学设备,其中,所述附体的前端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分,所述延伸部分的宽度小于所述附体的两所述侧端之间的距离。
上述的一种悬挂于船底附体的声学设备,其中,所述附体靠近所述延伸部分的端面沿顺应水流方向向后倾斜。
上述的一种悬挂于船底附体的声学设备,其中,所述延伸部分的前端面的截面为半圆形。
上述的一种悬挂于船底附体的声学设备,其中,所述挂臂固设于所述附体上端面的中间并延伸至所述延伸部分,其余所述挂臂分别固设于所述附体的上端面的两侧。
上述的一种悬挂于船底附体的声学设备,其中,所述挂臂的截面为流线型机翼形。
上述的一种悬挂于船底附体的声学设备,其中,所述附体与所述外置船体的船底之间的间隙为400mm以上。
上述的一种悬挂于船底附体的声学设备,其中,所述挂臂的数量为1至5个。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
(1)通过流线型附体和流线型挂臂的使用,各类船载声学换能器能够安装在悬挂的附体上,附体与船体底部之间通过流线型挂臂相连接。船舶航行时,来自船首的气泡层通过船底与附体之间的空隙流向后方,从而对安装在附体上的声学换能器影响减至最小。流线型附体安装后相比采用同等尺度的导流罩安装方式阻力减小10%~20%,节能效果显著。
(2)本实用新型有效地减少来自船首气泡层对声学换能器的干扰,极大的提高测量精度。而且可根据不同声学设备换能器尺寸的要求进行定制,适用于安装在各类海洋调查船、工程船或科考船(如地球物理勘探船、生物调查船、水声调查船、渔业调查船、地质调查船、航道测量船、气象观测船、环境监测船、深潜调查船、综合科考船等)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悬挂于船底附体的声学设备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悬挂于船底附体的声学设备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悬挂于船底附体的声学设备的横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悬挂于船底附体的声学设备的侧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悬挂于船底附体的声学设备的俯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悬挂于船底附体的声学设备的横向视图,请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悬挂于船底附体的声学设备,包括有一附体1,附体1的前端面和附体1两侧的侧端面的截面均为半圆形,并且附体1的后端面的截面为流线型机翼形。若干挂臂2,若干挂臂2的一端与附体1的上端面固定连接,若干挂臂2的另一端与外置船体的船底3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悬挂于船底附体的声学设备还包括有各种声学换能器4,声学换能器4安装在附体1内。
本实用新型在上述基础上还具有如下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1至图3所示。附体1的前端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分11,并且延伸部分11的宽度小于附体1的两侧端之间的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330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