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昆虫捕捉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28023.6 | 申请日: | 2014-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759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谢圣华;林珠凤;李福龙;梁延坡;吉训聪;潘飞;符尚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M1/02 | 分类号: | A01M1/02;A01M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571100 海*** | 国省代码: | 海南;6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昆虫 捕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昆虫诱捕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昆虫捕捉器。
背景技术
在农业生产上,捕杀昆虫能够有效地减少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化学防治是病虫害防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短期内达到杀虫和降低害虫密度的效果,但是长期使用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危及人畜等不良后果。因此,害虫防治的热点开始转向“无公害防治”,害虫的诱捕诱杀技术及设备(诱捕器等)在害虫防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各种的昆虫捕捉装置被应用在农业生产上。其应用对环境零污染,符合以生态管理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主导的害虫综合管理的方向,满足新时代对生态环境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各种各样昆虫诱捕器应运而生,其技术也较为成熟。
目前对小菜蛾等小型鳞翅目成虫的诱捕、诱杀主要通过灯光诱杀或者性诱剂诱杀来实现。灯光诱杀主要采取高压电网结合高功率、单频、双频灯光(高压汞灯、频振灯)使用,或着单灯(黑光灯)配水盆诱杀,也有高压电网灯结合性诱剂诱杀装置。性诱剂诱杀有陷阱瓶诱杀,结合粘虫胶诱杀或农民自配水盆诱杀。但是这些诱杀方法目的均在于直接诱集杀死成虫,诱集到的成虫均已死亡,或者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如需要无损伤的采集田间成虫,现有的诱捕器均不能满足其需求,只能通过田间人工扫网捕捉,但是,人工扫网捕捉对小菜蛾等小型鳞翅目幼虫来说,损伤虫体几率高,且费时费力,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轻便、小巧高效的能够进行活体无损伤采集的多功能昆虫捕捉器,使得诱集到的昆虫完好无损,可直接带回室内饲养作为试验试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功能昆虫捕捉器,包括不透明的U型管道,U型管道一端设置有无叶电风扇,无叶风扇中间悬挂有诱虫灯或诱芯,U型管道另一端安装有透光的收集笼,收集笼置于诱虫灯或诱芯旁,无叶风扇和U型管道通过支架支撑固定;通过诱虫灯或诱芯将靶标昆虫诱集到无叶风扇前面,利用无叶风扇产生的空气涡流产生的吸力将昆虫送到不透明的U形管道另一端利用收集笼收集。
所述无叶电风扇通过漏斗形管道与U型管道一端相连,漏斗形管道开口大的一端与无叶电风扇连接,漏斗形管道开口小的一端与U型管道连接。
所述无叶电风扇中间装有挂钩,通过挂钩固定将诱虫灯或诱芯固定。
所述收集笼可拆卸的安装于U型管道一端。
所述收集笼由通风和透光的纱网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昆虫捕捉器,通过不透光的U型管道和透光的收集笼使具趋光性的昆虫无法逃逸,利用昆虫的趋光性或利用诱芯将昆虫诱集到无叶风扇前面,结合空气涡流将昆虫直接诱集到收集笼收集,成虫不受惊吓、不受损伤,使得诱集到的小菜蛾等小型鳞翅目成虫完好无损,可直接带回室内饲养作为试验试材,更加客观反映田间害虫实际情况;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轻便、小巧高效,具有多用途、制作容易、安装方便、用电功率小等突出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多功能昆虫捕捉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诱虫灯或诱芯;2-无叶风扇;3-U型管;4-纱网;5-收集笼;6-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昆虫捕捉器,有一个移动式的无叶电风扇2、不透明且中段始终黑暗的U型管道3,透光的收集笼5、支撑U型管道3和收集笼5的支架6。所述无叶电风扇2的中间装有一挂钩,挂钩用于悬挂诱虫灯1或诱芯,无叶电风扇2通过一漏斗形管道与U型管道3一端相连,漏斗形管道开口大的一端与无叶电风扇2连接,漏斗形管道开口小的一端与U型管道3连接;U型管道3另一端连接收集笼5,收集笼由通风和透光的纱网4制成,U型管道及收集笼5下面由支架6支撑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2802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磁翻板液位计
- 下一篇:坡面地表径流量自动监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