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深V穿浪双体船船型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26676.0 | 申请日: | 2014-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649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杨帅;吴启锐;岳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主分类号: | B63B1/40 | 分类号: | B63B1/40;B63B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付雷杰;杨志兵 |
地址: | 430064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体船 船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穿浪双体船适航性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深V穿浪双体船船型。
背景技术
穿浪双体船航速高,一般在35节以上。为了保证船舶的快速性,很多大型穿浪双体船的片体线型一般采用圆舭船型,如图1所示。但圆舭船型耐波性较差,在高海况下船舶的阻力增加和运动较大,导致船舶的主动和被动失速大,乘员的晕船率较高。目前,国外在大型穿浪双体船上普遍采用航行自控技术,在不影响船舶的静水航速的情况下,达到提高耐波性的目的。但由于航行自控系统的技术复杂,船舶的初始建造成本高,且该项技术作为技术秘密难以得到推广和应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深V穿浪双体船船型,能够有效改善大型穿浪双体船的耐波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深V穿浪双体船船型,片体线型从首部至尾部均采用V形剖面,其中,船体首部至中后部,至少3/4水线长的船体的舭部斜升角为20度以上,并通过逐渐抬高船体尾部龙骨线高度,使得船体尾部的舭部斜升角β光滑过渡至5°~7°。
其中,船体中部的舭部斜升角β为25°~30°。
有益效果:
穿浪双体船片体剖面采用V型剖面,可以降低垂向加速度,降低晕船率,减少纵摇和横摇运动,从而改善穿浪双体船耐波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圆舭穿浪双体船典型横剖面型线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深V穿浪双体船船型基本横剖面型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深V穿浪双体船船型,将单体深V线型的剖面应用在大型穿浪双体船型上,提供一种适用于大型穿浪双体船的新型深V穿浪双体船型,从而改善大型穿浪双体船的耐波性能。研究表明,深V船型与圆舭相比,其纵向运动性能和垂荡性能均优于圆舭船型,艏部和尾部的垂向加速度也相应较小,随着航速和海况的提高,其运动优势更加明显。单体深V船型具有耐波性好的特点,且在高航速时静水阻力与圆舭船型相当甚至有所降低,将单体深V船型的特点用于高速穿浪双体船的片体设计中,可以达到提高速穿浪双体船耐波性的目的。单体深V线型一般是线型横剖面为V形剖面,底部斜升角为20°~25°的折角线型,比常规尖舭或圆舭艇要大的多,有利于减小艇体底部所受到的波浪冲击,增加艇体在波浪中纵向横荡的阻力,故而有效改善船舶的耐波性。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将深V线型的V型剖面应用于穿浪双体船片体,片体线型从首至尾部均采用V形剖面,首部至线型舯后部其V度均在20度以上(至少占整个水线长的3/4),考虑到快速性的需要,在尾部进行了改良,最后1/4船长底部斜升角β光滑过渡至5°~7°。为此,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大型穿浪穿浪双体船开发的深V线型穿浪双体船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是继承深V线型的耐波性优点,其剖面采用V型;二是中部的底部斜升角β取25°~30°,保持与深V线型底部斜升角相当;三是通过逐渐抬高龙骨线高度来达到从中部到尾部底部斜升角的递减,来优化阻力,以兼顾耐波性和快速性的平衡。本发明船体线型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深V穿浪双体船船型线型片体底部线型为明显的V形剖面,折角以下基本为直线。圆舭线型虽然局部(尾封板)有折线。但折线采用圆弧过渡,整个底部从首至尾线型均呈现为U型。
具体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深V穿浪双体船船型,片体线型从首部至尾部均采用V形剖面,其中,船体首部至中后部,至少3/4水线长的船体的舭部斜升角为20度以上,并通过逐渐抬高船体尾部龙骨线高度,使得船体尾部的舭部斜升角β光滑过渡至5°~7°。其中,船体中部的舭部斜升角β为25°~30°,有利于减小艇体底部所受到的波浪冲击,增加艇体在波浪中纵向横荡的阻力,提高船体的耐波性。
本实用新型的深V穿浪双体船线型经船模试验验证具有比圆舭型好的耐波性:在同等级海况下,采用深V剖面的大型穿浪双体船型线与圆舭型相比纵摇、垂向加速度有明显减小。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未经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266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