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反喷式污泥干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26580.4 | 申请日: | 2014-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820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潘燕瑜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燕瑜 |
主分类号: | C02F11/12 | 分类号: | C02F1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23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喷式 污泥 干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反喷式污泥干燥器,属于环保污泥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多,城市污水处理率也逐年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产量也急剧增加。污水处理厂要排放大量的剩余污泥,数量巨大的污泥需要做进一步处理,如果污泥得不到合理处理,将造成二次污染。一般的城市生活污水厂或废水厂均产生大量生活污泥,通常的污泥处理方法是:将生活污泥经压滤后,其含水率通常在80% 左右,高含水率的污泥大多用于填埋、高温堆肥等,这就容易造成新的环境污染。而污泥的焚烧处理是最彻底的污泥解决方案,但含水率高的污泥不能直接焚烧,必须先进行脱水、干化或添加燃烧辅料,一般污泥焚烧前均要先进行干化。污水污泥的处理处置费用较高,在污水处理厂的全部建设费用中,用于处理污泥的占五分之一以上,污水污泥的成分很复杂,除含有大量的水分外,还含大量有用资源,目前对于城市污泥处理方法有多种,一般有填埋、焚烧和综合利用,但在资源化利用之前,需对污泥进行预处理,进行调理,包括浓缩、脱水、干燥。经过干化后的污泥,可运用于土地改良,建材利用等。如何降低污泥的含水率,降低在脱水的能耗,在干化过程中还应避免二次污染产生,这是污泥处理的重要任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喷式污泥干燥器,通过污泥与燃烧器热空气混合进行蒸发,热量传递表面积增大,污泥干化速度快。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反喷式污泥干燥器,包括:污泥混合仓、气流分离器、干污泥仓、接收室、燃烧器、鼓风机、旋风分离器、返料输送机、洗涤器及引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室位于燃烧器的上方;所述气流分离器位于接收室的上方,气流分离器顶端的排气口依次连接旋风分离器、洗涤器和引风机。
所述污泥混合仓内设置有搅拌机。
所述气流分离器与干污泥仓之间的管道上设有旋转阀。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污泥通过接收室下方的双轴给料器污泥进入燃烧器,污泥被燃烧器热空气加入后蒸发,具有通过污泥与燃烧器热空气混合进行蒸发,热量传递表面积增大,污泥干化速度快,热污泥从中心管进入气流分离器,蒸发的污泥水汽所含潜能供气流分离器蒸发利用,干污泥被分离进入干污泥仓,气流分离器上部的气流进入旋风分离器进一步分离污泥,水蒸气在洗涤器中冷却,完成污泥干燥过程。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的名称: 1—污泥混合仓;2—进泥管;3—搅拌机;4—气流分离器;5—回水管;6—旋转阀;7—干污泥仓;8—接收室;9—双轴给料器;10—燃烧器;11—鼓风机;12—旋风分离器;13—返料输送机;14—洗涤器;15—引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污泥混合仓(1)、气流分离器(4)、干污泥仓(7)、接收室(8)、燃烧器(10)、鼓风机(11)、旋风分离器(12)、返料输送机(13)、洗涤器(14)及引风机(15);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室(8)位于燃烧器(10)的上方;所述气流分离器(4)位于接收室(8)的上方,气流分离器(4)顶端的排气口依次连接旋风分离器(12)、洗涤器(14)和引风机(15)。
所述污泥混合仓(1)内设置有搅拌机(3)。
所述气流分离器(4)与干污泥仓(7)之间的管道上设有旋转阀(6)。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首先,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进行浓缩、机械脱水后含水率为80%左右,从进泥管(2)进入污泥混合仓(1)中,然后进入接收室(8),通过接收室(8)下方的双轴给料器(9)污泥进入燃烧器(10),湿污泥在双轴给料器(9)中与一部分干污泥混合,污泥被燃烧器(10)热空气加入后蒸发,热污泥从中心管进入气流分离器(4),蒸发的污泥水汽所含潜能供气流分离器(4)蒸发利用,干污泥被分离进入干污泥仓(7),气流分离器(4)上部的气流进入旋风分离器(12)进一步分离污泥,水蒸气在洗涤器(14)中冷却,完成污泥干燥过程。
如上所述,便可较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燕瑜,未经潘燕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265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