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摩擦焊机旋转夹具油缸活塞杆的密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26491.X | 申请日: | 2014-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176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余少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汉中双戟摩擦焊接制造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20/26 | 分类号: | B23K20/26;B23K20/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23000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摩擦 旋转 夹具 活塞杆 密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装备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摩擦焊机制造技术。
背景技术
旋转夹具油缸安装在摩擦焊机主轴内部,旋转夹具安装在摩擦焊机主轴上,旋转夹具油缸通过活塞杆与旋转夹具中的夹具本体连接,活塞杆的左右移动,可实现对一个被焊零件的夹紧和松开,焊接时被焊零件被夹紧,随主轴做高速旋转运动,被焊零件端面承受着很大的摩擦力矩、轴向压力、振动,从而导致旋转夹具油缸活塞杆承受很大的径向力、偏转力矩、振动,使用工况恶劣。旋转夹具油缸活塞杆采用O形圈或Yx密封圈密封时:O形圈和Yx密封圈不能承受过大的径向力、偏转力矩,否则易在密封处产生泄露间隙,出现漏油现象;在径向力、偏转力矩的作用下,活塞杆容易和油缸的缸盖、缸体的内孔接触,从而使活塞杆表面被拉伤,拉伤的活塞杆会将O形圈或Yx密封圈密封面拉伤,产生更大的泄漏,一旦出现漏油,旋转夹具的压力迅速下降,夹持力变小,焊接时被焊零件出现打滑现象,无法正常焊接,被焊零件出现批量报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摩擦焊机旋转夹具油缸活塞杆密封不好,漏油的现象,保证正常焊接,提高焊机质量,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摩擦焊机旋转夹具油缸活塞杆的密封结构。
为达到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旋转夹具油缸活塞杆一端穿过安装了三个由聚四氟乙烯和青铜粉制成的耐磨环A、一个UN密封圈A、一个O形圈A的缸体内孔,另一端穿过安装了三个由聚四氟乙烯和青铜粉制成的耐磨环B、一个UN密封圈B、一个O形圈B的缸盖内孔;缸体中的UN密封圈 A和O形圈A分别被耐磨环A隔开,缸盖中的UN密封圈B和O形圈B分别被耐磨环B隔开;耐磨环A、耐磨环B承受径向力、偏转力矩、焊接振动,耐磨环A、耐磨环B的内孔包裹着活塞杆的外径,对活塞杆起定位作用,同时将活塞杆与缸体、缸盖内孔隔开,避免了活塞杆表面在缸体、缸盖内孔中拉伤,耐磨环A、耐磨环B中的青铜粉具有修研作用,对拉伤的活塞杆表面进行修研,耐磨环A、耐磨环B中聚四氟乙烯具有自润滑性,使得活塞杆运动灵活;UN密封圈A、UN密封圈B作为第一道密封,密封压力油;O形圈A、O形圈B作为辅助密封,利用动密封时O形圈密封低压力油效果好的特性,密封UN密封圈A、UN密封圈B出现泄露后流出的低压力油。旋转夹具油缸活塞杆密封效果好,无泄漏,保证了旋转夹具的压力正常,焊接时被焊零件夹持可靠,焊机可正常焊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用耐磨环承受活塞杆受到的径向力、偏转力矩、振动,改善了活塞杆的受力,使得UN密封圈、O形圈对活塞杆的密封效果好、无泄漏,保证了焊接时旋转夹具夹持力的需要;安装、更换一次密封圈后,可靠使用时间到达三年,减少更换密封圈的频率,保证了焊机长时间的正常使用。耐磨环、UN密封、O形圈的安装、拆卸简单、容易,不需要特殊的专用工具就可安装到位。焊机质量明显提高,维修成本显著降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摩擦焊机旋转夹具活塞杆密封结构示意图。
图中:1.缸体 2.旋转夹具油缸活塞杆 3.耐磨环A 4.O形圈A 5.UN密 封圈A 6.耐磨环B 7.UN密封圈B 8.O形圈B 9.缸盖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旋转夹具油缸活塞杆2一端穿过安装了三个由聚四氟乙烯和青铜 粉制成的耐磨环A3、一个UN密封圈A5、一个O形圈A4的缸体1内孔,另一端穿过安装了三个由聚四氟乙烯和青铜粉制成的耐磨环B6、一个UN密封圈B7、一个O形圈B8的缸盖9内孔;缸体1中的UN密封圈A5和O形圈A4分别被耐磨环A3隔开,缸盖9中的UN密封圈B7和O形圈B8分别被耐磨环B6隔开;在C1000型摩擦焊机上,旋转夹具油缸活塞杆密封效果好,长时间使用无泄漏,保证了旋转夹具的压力要求,焊接时被焊零件夹持可靠,焊机长时间正常焊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汉中双戟摩擦焊接制造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汉中双戟摩擦焊接制造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2649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