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消音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125893.8 | 申请日: | 2014-03-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060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李兆峰;臧传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诸城福田汽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N13/00 | 分类号: | F01N1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6 | 代理人: | 朱登河 |
| 地址: | 2622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音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消音器。
背景技术
发动机燃烧产生的废气在排出机体外时需要经过消音器来降低噪声和污染物,废气在通过消音器时,消音器会对废气产生一定的阻力,即排气阻力,排气阻力反映到消音器的排气背压值上,排气背压值越大,排气阻力越大,废气越不容易排出。
在现有技术中,普通结构的消音器的排气背压较大,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需要消耗发动机一部分动力来克服消音器在排气过程中产生的阻力,容易造成发动机的动力性下降,出现爬坡无力、加速性时间长等不良现象,驾驶员在驾驶车辆时必然会增大节气门的开度,造成燃油消耗量降增加,使用户使用成本增高。图1是现有技术中消音器的结构示意图,壳体3和封头板2构成整个消音器的腔体,进气管1和出气管5仅起连接作用,内隔板4为半月形,呈交错布置,只靠内隔板起消音作用,但内隔板4交错布置,使废气流通路线复杂,废气很难排出去,令排气阻力大,同时使排气背压升高。
因此,希望有一种消音器来克服或至少减轻上述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音器来克服或至少减轻上述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消音器,所述消音器包括:消音器本体,其限定一个消音腔;进气扩散管,其部分地在所述消音腔内延伸,并伸出所述消音腔之外,在所述进气扩散管上设置有进气扩散孔阵列,以将进气扩散管中的气体输入至所述消音腔内;出气扩散管,其部分地在所述消音腔内延伸,并伸出所述消音腔之外,在所述出气扩散管上设置有出气扩散孔阵列,以将所述消音腔内中的气体输出至出气扩散管。
优选地,所述所述消音器本体包括:消音器筒;设置于所述消音器筒进气端处的消音器前端盖;以及设置于所述消音器筒出气端处的消音器后端盖,所述消音器筒、消音器前端盖以及消音器后端盖围合而形成所述消音腔,其中,所述进气扩散管穿过所述消音器前端盖而延伸至所述消音腔内,所述出气扩散管穿过所述消音器后端盖而延伸至所述消音腔内。
优选地,所述消音器进一步包括隔板,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消音腔内,将所述消音腔分为两个相互隔离的腔:进气腔和排气腔,其中,所述进气腔临近所述消音器前端盖,所述排气腔临近所述消音器后端盖,所述进气扩散管贯穿所述隔板,所述进气扩散管上设置的进气扩散孔阵列位于所述进气腔内,所述进气扩散管位于所述消音腔内的端部伸入所述排气腔内,并与所述排气腔连通;所述出气扩散管贯穿所述隔板,所述出气扩散管上设置的出气扩散孔阵列位于所述排气腔内,所述出气扩散管位于所述消音腔内的端部伸入所述进气腔内,并与所述进气腔连通。
优选地,所述消音器进一步包括网板,所述网板平行于所述隔板设置,并对所述进气扩散管和所述出气扩散管提供支撑。
优选地,所述进气扩散孔阵列包括在轴向上相互间隔开的第一进气扩散孔阵列和第二进气扩散孔阵列。
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气扩散孔阵列和第二进气扩散孔阵列的孔的孔径在1毫米至5毫米的范围内;所述第一进气扩散孔阵列和第二进气扩散孔阵列的孔的总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进气扩散管的横截面面积。
优选地,所述出气扩散孔阵列包括在轴向上相互间隔开的第一出气扩散孔阵列和第二出气扩散孔阵列。
优选地,所述第一出气扩散孔阵列和第二出气扩散孔阵列的孔的孔径在1毫米至5毫米的范围内;所述第一出气扩散孔阵列和第二出气扩散孔阵列的孔的总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出气扩散管的横截面面积。
优选地,所述进气扩散管与所述出气扩散管的外径相同。
优选地,所述网板与隔板之间的间距在40毫米至60毫米的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消音器内部结构分布合理、安装方便,还能增大废气的流通面积、优化废气流通路线,可有效地降低排气背压,降低燃油消耗量,节约 用户的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消音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消音器的主视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消音器的左视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消音器的网板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消音器的隔板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诸城福田汽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诸城福田汽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2589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约束手套
- 下一篇:关节功能障碍微调式静态牵伸支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