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门用线束保护套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125836.X | 申请日: | 2014-03-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398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 发明(设计)人: | 夏迎松;杨登兵;李爱民;鲍春波;李俊;汪国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G3/04 | 分类号: | H02G3/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张海英 |
| 地址: | 242300 安徽省宣城市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门 用线束保 护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车门用线束保护套。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汽车逐渐成为家庭出行过程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对汽车的质量和安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有的安装在汽车车门门轴处的线束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车门频繁开关,连接车门用电设备的电线束很容易弯折或被车门挤压,长时间会造成电线束折断而导致短路;2、电线束的接头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密封性不佳,使得线束经过长期使用在两端的接头处会出现线束裸露等情况,当遇到下雨天或洗车之后,线束的防水性能就会变得很差,使得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存在隐患,给驾驶人员带来危险;3、现有的汽车内部装饰板通常为两层板,而现有的线束保护套仅有一个密封端,密封效果不好。
因此,设计一种能够保证线束不易折断,密封性、防水性好的车门用线束保护套,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门用线束保护套,安装在保护套中的线束不易断裂,保护套本身密封效果好、防水性能好、无异味。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门用线束保护套,包括具有中空结构的保护套本体,所述保护套本体的中间段为波纹段,所述保护套本体的一端设置有与车门相连接的车门密封端,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另一端设置有与第一车内装饰板相连接的车内密封端,所述波纹段上还设置有与第二车内装饰板相连接的中间密封端。
进一步的,所述车门密封端、车内密封端和中间密封端上均设置有环形密封唇。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密封唇的唇口部具有弧形密封面和卡槽。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密封端与车内密封端之间相距长度t;所述第一车内装饰板与第二车内装饰板之间相距长度d;所述长度t与所述长度d相适配。
进一步的,所述车内密封端上设置有出线导管,所述出线导管用于将线束整齐的从所述波纹段中引出。
进一步的,所述车内密封端上还设置有扎线带,所述扎线带用于固定线束。
进一步的,所述车内密封端上的环形密封唇包括第三弧形密封面和第三卡槽;所述第三卡槽的槽宽为s,所述第三卡槽的压缩量为3/5s。
优选的,所述线束保护套由橡胶制成,并采用浇注的方式一体成型。
优选的,所述线束保护套的材料为三元乙丙橡胶。
优选的,所述扎线带为长方体结构,在所述扎线带的底部设置有凸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中的线束保护套上设有车内密封端和中间密封端,车内密封端安装在第一车内装饰板上,中间密封端安装在车内第二装饰板上,相比以往的线束保护套多增加了一个中间密封端,密封效果更好;配合环形密封唇结构,能够实现在170mm水位压力下不出现泄漏状况,有效保证车辆和人员安全;
(2)本实用新型在车内密封端增加了用于固定线束的扎线带,扎线带能够使线束整齐规则的排列,避免线束由于散乱在使用过程出现牵扯而发生断裂现象;
(3)本实用新型选用三元乙丙橡胶作为原材料对线束保护套浇注成型,在保证线束保护套使用性能的同时,不产生异味,提高了汽车的舒适性,用户体验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出车门用线束保护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出的车门密封端的环形密封唇的唇口结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出的中间密封端的环形密封唇的唇口结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出的车内密封端的环形密封唇的唇口结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出的扎线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保护套本体;2、波纹段;3、车门密封端;4、车内密封端;5、中间密封端;6、扎线带;7、出线导管;8、第一弧形密封面;9、第一卡槽;10、第二弧形密封面;11、第二卡槽;12、第三弧形密封面;13、第三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2583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