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立体伤口敷料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22759.2 | 申请日: | 2014-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96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柯泽豪;林瑞祥;周佩洵;徐唯珊;苏彦儒 | 申请(专利权)人: | 科云生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13/15 | 分类号: | A61F13/15;A61L15/24;A61L15/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鲍俊萍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中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体 伤口 敷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伤口敷料,特别关于一种立体伤口敷料,可有效吸收腔洞型伤口的渗液且方便使用者更换。
背景技术
腔洞型伤口包含任何原因所造成的组织缺损,并形成有深度的凹洞或腔室伤口。临床上腔洞型伤口大致可分为局部组织切除的术后伤口、受细菌感染而需将缝线拆除进行脓液排出的术后伤口、需进行清创处理的严重外伤及慢性伤口,如三或四级压疮、糖尿病溃疡伤口以及足溃疡伤口等。
用以照护腔洞型伤口的理想敷料需兼具以下特性:1.能置入腔室中并接触伤口底部、2.能吸收大量渗液、3.吸收渗液后仍维持完整性,以方便取出、4.不易与伤口表面产生沾黏。早期照护腔洞伤口以藻酸钙敷料为主,其柔软易填塞,且具良好的吸收能力,能够接触腔洞底部以吸收伤口渗液。其缺点为吸收伤口渗液后将转变为胶状,更换时医护人员无法整体取出,需多次清除残留于伤口床的敷料,不仅耗时且增加医疗人力成本。
除此之外,市面上有一种敷料,吸水力相当强,在临床上也被广泛使用于腔洞型伤口。但其吸收水分后亦会转化为胶状,故在更换敷料时需多次清除残存胶状物,造成医疗人力的负担。
泡绵亦为一种应用于伤口敷料的高吸收材质,唯市面上泡绵敷料皆为平面片状,虽具有高吸收能力,以及吸收渗液后保持完整性,但不易填塞于腔洞内服贴于伤口内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伤口敷料,使其可有效吸收腔洞型伤口的渗液且方便使用者更换。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体伤口敷料,包括一由泡绵制成的本体,该本体具有一呈平面状的底面、以及一向上凸起且呈弧形的顶面。
其中,该底面呈圆形。
其中,该底面的直径为2~30cm,该顶面具有一顶点,该顶点与底面的距离大于顶面其它位置与底面的距离,该顶点至该底面的距离为1~10cm。
其中,该底面呈椭圆形。
其中,该底面具有一长轴与一短轴,长轴长度与短轴长度的比为5:4至5:1,长轴的长度为2~30cm,该顶面具有一顶点,该顶点与底面的距离大于顶面其它位置与底面的距离,该顶点至该底面的距离为1~10cm。
其中,该本体由聚氨酯(PU)、聚乙烯(PE)、聚乙烯醇(PVA)或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所发泡而成。
借此,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敷料可置入腔洞型伤口中,并以其顶面贴抵伤口内壁与腔洞底部,可有效吸收伤口渗液,且吸收渗液后仍能维持本体的完整性,方便使用者或医护人员清除并予更换。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顶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置入伤口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顶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右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立体伤口敷料12本体
14底面16顶面
18顶点20腔洞型伤口
22底部30立体伤口敷料
32本体34底面
35长轴36短轴
38顶面39顶点
d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立体伤口敷料10,该立体伤口敷料10具有一由泡绵制成的本体12,于本实施例中该泡绵由聚氨酯(PU)所发泡而成,实际制造时亦可选择聚乙烯(PE)、聚乙烯醇(PVA)或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等材质加以发泡成型。
该本体12具有一呈平面状的底面14、以及一向上凸起且呈弧形的顶面16,整体形成一半扁球体,该底面14呈圆形,底面14直径约10cm,该顶面16具有一顶点18,该顶点18与底面14的距离d大于顶面16其它位置与底面14的距离,该顶点18至该底面14的距离为2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科云生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科云生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227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