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地震安全防护逃生床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20953.7 | 申请日: | 2014-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488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廖荣昌;廖甫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市科创快速模具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C19/00 | 分类号: | A47C19/00;A47C19/22;A47C17/8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合肥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地震 安全 防护 逃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特种安全防护救援领域,具体属于地震安全防护逃生专用装备。
背景技术
地震灾害是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号称群灾之首。地震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自然灾害,除了直接造成房倒屋塌和山崩、地裂、砂土液化、喷砂冒水外,还会引起火灾、爆炸、毒气蔓延、水灾、滑坡、泥石流、瘟疫等次生灾害。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多是以建筑物的倒塌而造成的。由于地震瞬间发生,人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逃离出去,同时由于变形等原因可能导致房门无法打开,而且现在住在楼房中的人们越来越多,要想逃离出楼房,需要较长时间。1976年唐山大地震,在几十秒钟的时间内,将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变成了废墟,伤亡数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目前,发生地震时较好的避震方式是在室内选择较安全的避震空间,如承重墙墙角、桌床底部,然而,在这些地方也难免会由于天花板等各种坠物的掉落而伤及人身,且地震时会产生大量尘土,危害人的眼睛和呼吸道。目前,发生地震时处在室内的人员还没有较有效的避震方式。本发明可以在地震发生时为室内人员提供足够的安全空间,储物床头中可储存食物和水为遇灾人员提供能量,同时通过蜂鸣报警器提供声音报警方便救援。因此,其在防震或地震发生后的救援过程可以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上述技术背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自动化、灵敏程度高,且安全有效的一种新型地震安全防护逃生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地震安全防护逃生床,包括特种安全防护拱顶、可升降支撑系统、双层床面及储物床头、蜂鸣报警触发应急照明系统、应急电源及安全升降控制系统、减震缓冲自平衡底台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特种安全防护拱顶上端在受到重物的严重冲击时,蜂鸣报警触发器感应,应急电源及安全升降控制系统启动,蜂鸣报警器开启,应急照明灯打开,可升降支撑系统下降带动双层床面及储物床头下落;此过程的强冲击力通过高强度合金钢棒和高强度合金钢管传递到减震缓冲自平衡底台面,被减震缓冲自平衡底台面和地面一起消除。
所述的特种安全防护拱顶采用特种合金钢加工成拱形,拱形外侧与伞状四支架的最低部铆焊连接其拱顶在冲击力最小500N撑开,拱顶的最大耐冲击力15000N不发生严重变形。
所述的应急照明灯装在安全防护拱顶的顶端,其电路与蜂鸣报警触发器相连,当蜂鸣报警触发器感应接通时,应急照明灯同时亮,伞状四支架的每个支架上装一只蜂鸣报警触发感应器,它们之间是串联关系。
所述的可升降支撑系统的四根高强度合金钢棒,在最大耐冲击力30000N不发生严重变形。
所述的双层床面由上层海绵软质床面和下层不锈钢床面构成,上层海绵软质床面通过多组弹簧与下层不锈钢床面连接,储物床头底部固定与下层不锈钢床面。
所述的上层海绵软质床面的厚度不大于15mm,与下层不锈钢床面连接的弹簧密度为81个/㎡,弹簧高度为25-50mm。
所述的减震缓冲自平衡底台面由单层合金钢板与两层橡胶缓冲垫复合而成,单层合金钢板采用强力胶粘结与两层橡胶缓冲垫中间,自平衡吸盘镶嵌与底层橡胶缓冲垫四角,其中钢板厚度不小于14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安全可靠智能化,抗震防震,配有救生储物床头。
床体主体框架采用的是高强度钢板,抗冲击性能强,耐腐蚀,使用寿命长。
结构设计合理,符合现在床的设计风格,适合家庭使用,易于工厂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可升降支撑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1,附图2,附图3,一种新型地震安全防护逃生床,包括特种安全防护拱顶1、可升降支撑系统、双层床面2及储物床头3、蜂鸣报警触发应急照明系统、应急电源及安全升降控制系统、减震缓冲自平衡底台面9。
如图1所示特种安全防护拱顶1采用特种合金钢加工成拱形,拱形外侧与伞状四支架5的最低部铆焊连接。其拱顶在冲击力最小500N撑开,拱顶的最大耐冲击力15000N不发生严重变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市科创快速模具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市科创快速模具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209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数字化生产线货物的大功率移动式周转箱
- 下一篇:一种酒瓶箱上下运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