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生物型腰椎后路融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19776.0 | 申请日: | 2014-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739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发明(设计)人: | 李丹;马青;黄敏;林永亮;张伟;徐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53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腰椎 后路 融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材料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医用手术植入物,属Ⅲ类医疗器械,是用于腰椎融合手术的生物型经椎间孔腰椎后路融合器。
背景技术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疾病的经典手术方法之一,它在腰椎退变、不稳、滑脱及椎间盘源性疼痛等疾病的治疗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腰椎融合术主要有三中手术方法:(1)后路椎间融合手术,手术中往往需要进行广泛的肌肉剥离及长时间的牵拉,容易引起软组织损伤;(2)前路腰椎融合手术,融合器可通过腹腔镜放置,大多为后路手术的补充,前路解剖复杂,容易出现副损伤;(3)经椎间孔侧方融合手术,该方法一次手术可完成减压和前路融合,具有坚强的内固定,可维持椎间隙的高度,切除退变髓核,创伤小,可以避免后路以及前路手术方法的并发症。
在腰椎融合术中需要植入腰椎椎间融合器,才能有效维持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增加了术后稳定性。临床常用的金属、碳纤维、聚合物等材料的椎间融合器可引起局部炎症反应、金属存留体内、应力遮挡等问题。金属融合器,具有足够强度,但与人体骨的弹性模量不一致,椎体松质骨可因承受压力发生部分吸收,使术后椎间隙的高度随时间延长而有部分丢失,导致椎间隙塌陷、融合器脱位、不融合导致的颈椎不稳等。此外,金属融合器可能会产生电解、异物刺激,给患者带来精神负担。聚合物材料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有报道采用塑料如尼龙、聚醚醚酮的颈椎融合器,与人体的生物相容性有所提高,但植入物仍长期存在于人体内,产生不同程度的异物反应。
动物皮质骨经过生化处理去除抗原成份,其弹性模量与人体皮质骨相近,并具有良好的骨传导作用,是制作椎体间融合器优良的材料。但是动物皮质骨原材料单块体积较小,并且形状不规则,难以加工成经椎间孔腰椎后路融合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异种皮质骨材料通过皮质骨骨钉拼接成的生物型腰椎后路融合器,以解决上述异种皮质骨原材料体积小和形态不规则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采用异种皮质骨为原料,各片分别加工成所需的外形后重叠,在各片之间钻孔并攻丝,用异种皮质骨螺钉固定为所需三维外形的整体,使其具有所需的肾形,以解决上述天然原材料体积小和形态不规则不足。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生物型腰椎后路融合器,包括第一皮质骨和第二皮质骨,所述第一皮质骨与第二皮质骨通过皮质骨螺钉拼接成块状体,所述块状体设有弧形空腔。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皮质骨和第二皮质骨分别有孔内螺纹,所述皮质骨螺钉依次拧入第一皮质骨和第二皮质骨的孔内螺纹啮合固定。
优选的,所述块状体包括上表面、下表面、内凹弧面和外凸圆弧面,所述上表面与下表面呈从外凸圆弧面向内凹弧面倾斜设置,所述上表面与下表面的夹角α为1-8°。
优选的,所述块状体的两端设置小圆弧面。
优选的,所述内凹弧面为内凹圆弧面,其中圆弧面的半径为5-50毫米;所述外凸圆弧面为外凸圆弧面,其中圆弧面的半径为10-60毫米,所述小圆弧面半径为5-10毫米。
优选的,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设有凹槽,所述凹槽深度为0.4-0.8毫米,宽度为0.4-0.6毫米。
优选的,所述块状体的长度为25-30毫米,宽度为10-12毫米,厚度为8-17毫米。
优选的,所述弧形空腔的长度为15-20毫米,宽度为4-6毫米。
优选的,所述块状体的一端设有夹持器接口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是:(1)采用动物骨为原料,通过生化处理后,相容性好,弹性模量与人骨接近;(2)通过皮质骨块拼接,解决单块皮质骨原材料体积小和形态不规则不足;(3)手术时可以采用单侧放置,只需切除上下椎板的上、下关节,开窗即可行手术,手术创伤小(4)采用上下表面均设计有凹槽的结构设计,以增强其在椎间内的稳定性;(5)端面具有1-8°倾角,达到最佳解剖位置的椎体融合;(6)设有弧形空腔,手术时可植入骨碎,提高椎体融合效果;(7)具体生产时,可采用不同的高度规格,满足不同椎体临床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生物型腰椎后路融合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第一皮质骨,2为第二皮质骨,3为皮质骨螺钉,4为弧形空腔,5为内圆弧面,6为外圆弧面,7为两端小圆弧面,8为凹槽,9为夹持器接口);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生物型腰椎后路融合器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第一皮质骨,2为第二皮质骨,α为上表面与下表面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197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背带式弹性充气疝气治疗带
- 下一篇:听骨链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