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移动电源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18199.3 | 申请日: | 2014-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343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杨诚;苏滋津;刘静平;张哲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23 | 代理人: | 余敏 |
地址: | 51805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电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电源,特别是涉及一种以超级电容器模块作为储能器件的移动电源。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电子设备在消费性电子产品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同时,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大屏幕高能耗移动设备的性能的不断提升,其自身所配置的锂离子电池已难以满足需求,待机时间越来越短。因此,各种各样的可移动便携式充电电源便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便携式移动电源市场也日益扩大。市场上现有的移动电源绝大多数都是用锂离子电池作为储能设备,锂离子电池作为二次电池虽然有比较大的容量,但是将其充满电量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而移动电源需要长达数小时的充电时间大大降低了其本身的即时性和便捷性。现有的移动电源大多以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为储能元件,容量因规格不同在2000mAh~20000mAh不等,相应的,充电电流通常在0.5C-1C。而为了提高锂电池的充电速度而增大充电电流会造成电池发热,大大缩短锂电池的使用寿命(正常的也只有500-1000次),进而缩短移动电源的使用寿命。同时电池过热也会导致很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弥补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移动电源,使用寿命长,且自身充电时间较短,还可提供较高的输出电流为外部电子设备充电。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一种移动电源,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电源电路,所述电源电路包括充电输入转换模块、超级电容器模块、升压输出控制模块和电容器保护模块;所述充电输入转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超级电容器模块的输入端,用于将外部电源的电量转换为设定的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对所述超级电容器模块进行充电;所述升压输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超级电容器模块的输出端,用于将所述超级电容器模块存储的电量升压至额定的工作电压和工作电流;所述电容器保护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超级 电容器模块的电量输出端,所述电容器保护模块的过充保护输出端连接所述充电输入转换模块的输出端,过放保护输出端连接所述升压输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用于在所述超级电容器模块过充时断开所述充电输入转换模块的输出端,在所述超级电容器模块过放时断开所述升压输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对比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电源,采用充电输入转换模块、超级电容器模块、升压输出控制模块和电容器保护模块组成电源电路,由于采用超级电容器作为储能元件,其循环寿命较长(超过2万次)。同时,其具有非常高的功率密度,是锂离子电池的10-100倍,可以采用大电流充电且不存在锂电池高倍率充电中的过热等问题,适用于短时间高功率充放电,充电速度快且模式简单。放电时,也具有比较大的输出电流,能够给外接的电子设备以2C、3C甚至更高的电流充电,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缩短给外接电子设备充电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一的移动电源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一的移动电源中电源电路的电路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二的移动电源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二的移动电源中电源电路的电路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对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一
如图1所示,为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移动电源的分解结构示意图。移动电源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电源电路。如图2所示,为电源电路的电路框图。其中,电源电路包括充电输入转换模块301、超级电容器模块302、升压输出控制模块303和电容器保护模块304。本具体实施方式中,超级电容器模块302采用的是3000F,2.7V的单个软包装超级电容器,其可适用的充电电流为5~30A。
电源电路中,充电输入转换模块301的输出端连接超级电容器模块302的输入端,用于将外部电源的电量转换为设定的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对超级电容器模块302进行充电。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充电输入转换模块301为整流电路。通过整流电路将外部电源的电压和电流转换为设定的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5~30A),从而对储能元件超级 电容器进行恒流充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未经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181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载系统
- 下一篇:一种节电型混凝土搅拌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