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电缆插头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117231.6 | 申请日: | 2014-03-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607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 发明(设计)人: | 兰桂刚;陈明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阿尔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阿尔派智能电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66 | 分类号: | H01R13/66;G01K13/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张艳美;郝传鑫 |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电缆 插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缆附件(终端装置)检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智能电缆插头。
背景技术
发电、电力网输送电能所需要通过架空线路或电缆线路来实现;用于电力传送和分配电能的电缆,称为电力电缆;电力电缆附件是指电缆线路中各种电缆的中间连接及终端的接续,它与电缆、电器设备一起构成输送电网络。
在电力系统中,电力电缆附件起着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其承载着高电压的电流,一旦高压线路出现安全事故,极有可能导致整个电力系统的瘫痪。而在引起中高压(电力)线路出现安全事故的诸多原因中,其中,由于电力电缆附件——电缆插头接触不良或超负荷过载电流发热导致的安全事故最为常见。具体地,在中高压线路运行过程中,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电缆插头会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从而使得电缆插头处的电阻逐渐增大,电流增大,温度逐渐升高,严重时会导致电缆插头过热损坏,甚至引发火灾,使电缆或电器设备烧毁,发生电力事故。因此,有迫切需要实时地对电缆插头进行温度检测,尽早发现已升温的电缆插头,以预警的方式,及时排除故障。
目前,一般采用人工红外探测巡检的方式对电缆插头的温度进行测量。具体地,工作人员手持红外测温仪靠近待测的电缆插头,红外测温仪检测出当前电缆插头的温度,再认为判断该温度是否过高以便进行后续处理。该测温法虽能测量电缆插头的温度,但无法保证实时性和经常性,故不能及时发现故障以及对故障发生进行预判断,从而不能保障供电的可靠性,同时工作效率也极其低下。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智能电缆插头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电缆插头,以实时地检测电缆插头温度,及时发现故障及对故障发生进行预判断,并能及时处理故障,保障供电的可靠性,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电缆插头,包括一中空的本体及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本体包括内绝缘层和外屏蔽层,温度传感器位于内绝缘层和外屏蔽层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电缆插头包括至少一个位于内绝缘层和外屏蔽层之间的温度传感器,从而可以实时地监测电缆插头温度,进而可以及时地发现故障以及对故障发生进行预判断,并有利于维修人员迅速地进行故障处理、恢复正常供电,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同时还大幅地减少了因无法实时巡视因为电缆插头运行异常的线路而引发的事故,显著地提高了可靠性和降低了巡视的工作量,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优选地,温度传感器与内绝缘层完全接触。
可选地,智能插头还包括安装于本体的后端的后堵塞,后堵塞位于本体内,温度传感器对应于后堵塞。
可选地,智能电缆插头还包括后堵盖,后堵盖包覆于本体的后端,温度传感器对应于后堵盖。
具体地,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后堵塞和后堵盖安装于第二本体内,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均安装有所述应力部及压接端子,且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均包括内绝缘层和外屏蔽层,温度传感器位于第一本体内。
可选地,智能电缆插头还包括安装于本体的下端的应力部,温度传感器对应于应力部。
可选地,智能电缆插头还包括设置于本体内的压接端子,温度传感器靠近压接端子。
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电缆插头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图1的分解图。
图3为图1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智能电缆插头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智能电缆插头第三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智能电缆插头第四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智能电缆插头第五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8为图7的分解图。
图9为图7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电缆插头,包括一中空的本体及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本体包括内绝缘层和外屏蔽层,温度传感器位于内绝缘层和外屏蔽层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阿尔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阿尔派智能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阿尔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阿尔派智能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172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