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单轴流开棉机及其开棉辊筒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14937.7 | 申请日: | 2014-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48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郭瑞勇;杨效慧;纪合聚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东佳纺机(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G9/14 | 分类号: | D01G9/14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陈海滨 |
地址: | 266425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轴流 开棉机 及其 开棉辊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开棉机,尤其涉及一种单轴流开棉机及其开棉辊筒。
背景技术
为了在开清工序中实现“自由打击、大杂先落、早落少碎、少伤纤维”的工艺原则,纺机制造厂对起初步开松作用的开棉机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推出了许多先进的使用技术,并先后成功研制了双轴流开棉机和单轴流开棉机,这种机型的开松除杂性能及设备控制性能均得到了显著提高,为纺制出优良的棉纱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中,单轴流开棉机因对大的杂质如不孕籽、棉籽、籽棉等清除效果明显,对细小杂质也有清除效果,并且能排除部分微尘和短绒,而更符合开清初始阶段的加工要求,也越来越受到纺机厂的青睐。
现有的单轴流开棉机大多由机架、进棉口、开棉辊筒、棉流导槽、尘棒、微尘分离板、排尘隔离打手、出棉口等组成,其工作原理为:棉流在气流的作用下,沿开松打手切线方向通过进棉口进入打手室,在气流和棉流导槽的控制下,沿开松打手轴向作螺旋线前进,籽棉等大杂沿打手切线方向通过尘棒作用落下,部分微尘和短绒通过微尘分离板在负压的作用下被排出,开松除杂后的棉流靠下一台设备或凝棉器风机的抽吸通过出棉口管道输送到下一台单元机,机器下方的排杂隔离打手能聚拢尘杂,起稳定尘室内的气压等作用。现有的单轴流开棉机虽基本能符合“自由打击、大杂先落、早落少碎、少伤纤维”的原则,但却存在原料开松混合不够充分,开松效果差,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开棉辊筒易变形,开棉辊筒与机架墙体间密封性差导致原料易进入开棉辊筒,在造成原料浪费的同时也造成开棉辊筒内的杂物增多以致于开棉辊筒的重量增加,转速受到影响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开棉机的除杂效率降低,并进一步影响了纺纱质量。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单轴流开棉机及其开棉辊筒。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单轴流开棉机用开棉辊筒,包括辊筒本体,辊筒本体内贯穿有传动轴,辊筒本体包括左端面、右端面以及连接左、右端面的柱状筒体,左、右端面与柱状筒体的连接处均设置有毛毡,柱状筒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打手结构,打手结构包括多个呈螺旋状排列的角钉,各角钉均包括角钉定位座以及分别与角钉定位座固连的两个打击棒,柱状筒体上还均布有多根加强筋。
所述柱状筒体的两端均设置有多根加强肋,各加强肋的一端相互交叉嵌合在一起、另一端与柱状筒体固连,所有加强肋的交叉嵌合处开设有轴孔。
相邻两角钉之间的间距为15~18cm。
设置在同一角钉定位座上的两个打击棒间的安装角度为60°~90°。
所述传动轴的两端分别通过锁紧螺母安装在辊筒本体的左、右端面上。
所述柱状筒体由钢板卷制而成。
所述传动轴为空心轴。
基于上述开棉辊筒,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单轴流开棉机,该单轴流开棉机包括机架、进棉口、出棉口、安装在机架内部的如上所述的开棉辊筒、位于开棉辊筒下方的尘棒以及位于尘棒下方的落棉小车。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维修方便,且制作成本较低;本实用新型中的角钉由原来的单爪结构变为现在的双打击棒结构,更有利于原料的开松混合,除杂效率高;本实用新型的左、右端面与柱状筒体之间设置有毛毡,紧密贴合,密封性好,原料不易进入柱状筒体内;柱状筒体上设置有加强筋和加强肋,从而增加了柱状筒体本身的结构强度,保证了筒体不易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开棉辊筒的半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开棉辊筒的侧视图。
图3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
1、左端面2、传动轴3、锁紧螺母4、柱状筒体5、角钉501、打击棒502、角钉定位座6、加强筋7、毛毡8、右端面9、加强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东佳纺机(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青岛东佳纺机(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149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制备镍基合金焊丝的方法
- 下一篇:用于插入机床的装置及机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