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供热尾气发生模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12233.6 | 申请日: | 2014-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322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金安君;刘大为;李启明;彭文博;朱连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99/00 | 分类号: | G01M9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张永明 |
地址: | 102209 北京市昌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供热 尾气 发生 模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供热尾气发生模拟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供热尾气例如汽车尾气通常作为废气排放掉,携带的热能没有得到回收利用。
温差发电模块能将供热尾气管的热能转化为电能,预计未来将成为供热尾气热能回收的主要方式。
以汽车尾气管为例,由于不同类型汽车的尾气管的形状和排气温度存在差异,因而针对不同类型汽车的温差发电模块的实验安装和效能测试等研究变得非常困难,亟待提供一种供热尾气发生模拟装置,以模拟汽车尾气等供热尾气。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热尾气发生模拟装置,以模拟汽车尾气。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供热尾气发生模拟装置,包括用于提供热烟气的燃烧器、用于向燃烧器产生的热烟气中掺入冷风的掺风装置、以及用于将热烟气和冷风混合的混气管,其中,混气管的一端与燃烧器连接,混气管的另一端与排风接口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燃烧器包括至少一个燃料喷嘴、送风机、和点火器,其中,送风机与第一变频器电连接以控制燃料和风量的混合比。
进一步地,上述燃烧器呈筒状,至少一个燃料喷嘴和点火器设置在燃烧器的一端部,混气管连接在燃烧器的另一端部。
进一步地,上述混气管和燃烧器呈垂直布置。
进一步地,上述供热尾气发生模拟装置还包括向至少一个燃料喷嘴提供燃料的燃气供给装置或者燃油供给装置。
进一步地,上述掺风装置还包括主风机和与主风机电连接以控制主风机转速的第一变频器。
进一步地,上述供热尾气发生模拟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燃烧器的外壁上的水冷换热装置。
进一步地,上述供热尾气为汽车尾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供热尾气发生模拟装置,包括油箱、油泵、燃烧器和混气管,其中,燃烧器呈筒状,燃烧器的一端部设有点火器和至少一个喷嘴,燃烧器的另一端部与混气管的一端连接,混气管的末端设有排气接口,燃烧器的筒壁上设有送风口和掺风口,其中,掺风口的位置靠近混气管,油泵通过电子阀门向至少一个喷嘴提供燃料,送风口上设有主风机,主风机与第一变频器电连接,掺风口上设有送风机,送风机与第二变频器电连接,其中,送风口提供的风量独立可调以控制燃料混合比,掺风口提供的风量独立可调以与燃烧所形成的热烟气混合。
进一步地,上述供热尾气发生模拟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排气接口上的温度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以及用于根据流量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反馈的信息对油泵、电子阀门、电子阀门、第一变频器、第二变频器和点火器进行控制的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先燃烧再掺风的方式,利用燃烧器提供热烟气,再将热烟气与掺风装置提供的冷风经过混气管混合后向排气接口输出,以获得能够模拟汽车尾气等供热尾气的高温热风。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具有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供热尾气发生模拟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供热尾气发生模拟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油箱; 12、油泵;
13、燃烧器; 14、混气管;
15、点火器; 16、喷嘴;
17、排气接口; 18、主风机;
19、送风机; 20、电子阀门;
21、流量传感器; 22、温度传感器;
131、送风口; 132、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本实用新型的供热尾气发生模拟装置,包括用于提供热烟气的燃烧器、用于向燃烧器提供冷风以与热烟气掺和的掺风装置、以及用于将热烟气和冷风混合的混气管,其中,混气管的一端与燃烧器连接,混气管的另一端与排风接口连接,掺风装置包括风量可调的主风机。利用燃烧器提供热烟气,并且将热烟气与掺风装置提供的冷风经过混气管混合后向排气接口输出的高温热风,例如400℃~600℃,以模拟汽车尾气等供热尾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122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来煤采样及称重无人值守系统
- 下一篇:用于救生舱循环热流试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