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预埋式防排水一体伸缩缝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10151.8 | 申请日: | 2014-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17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赵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锋 |
主分类号: | E01F5/00 | 分类号: | E01F5/00;E21D11/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4000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埋式防 排水 一体 伸缩缝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建设器材领域,尤其涉及预埋式防排水一体伸缩缝。
背景技术
目前在公路建设行业,对于通涵、隧道内伸缩、沉降缝的处理,从70年代以来一直没有改变,仍然使用沥青麻絮做为缝内填料工艺。该工艺在施工、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和缺点:
第一,需要切割砼,不能一次性成型:在通涵、隧道及路面施工完成后,需要搭脚手架进行人工切缝,缝宽2-3cm左右、深度5cm左右,尤其是在拱顶部位因操作体位问题难以保证顺直度,影响整体美观及以后的填充防水效果。
第二,防水效果差:沥青在高温天气易流动、低温天气易硬化,但结构物的沉降是始终存在的,导致拉伸或压缩过程中沥青麻絮表面开裂现象非常普遍,故难以起到防水效果。
第三,无法有效地应对伸缩过程中产生的拉挤:因沥青麻絮与砼之间并无很好的连接作用,切割后的粉尘难以清除干净,沥青难以粘结在砼表面,砼结构体在拉伸时,易导致麻絮与结构体之间出现竖裂缝;在结构物挤压变形时,易将沥青麻絮挤出,影响美观和造成渗水现象。如果先出现挤压再出现拉伸,会造成沥青麻絮填料的脱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一次成型的,且防水效果好,有效地应对伸缩过程中产生的拉挤的预埋式防排水一体伸缩缝。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预埋式防排水一体伸缩缝,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呈管道状,还包括防水翼、防水环和高强度钢丝,所述本体的上端两侧分别设有相互对称的防水翼,所述两个防水翼呈倒八字形设置,所述本体内腔中的底部设有防水环,所述防水环呈U形,本体的两侧外壁上设有多个高强度钢丝,所述高强度钢丝与本体之间垂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的顶部设有多个泄水孔,所述泄水孔连通本体内腔。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的顶部的中间设有拉伸断裂线痕,所述拉伸断裂线痕的长度与本体的长度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的底部设有防污结构条。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的顶部端面上设有透水土工布,所述透水土工布覆盖本体的顶部的整个端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埋式防排水一体伸缩缝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本实用新型不需切割砼,一次成型方便快捷;通过设置防水翼,在缝内设有防水环,能够有效地防止土体渗水从本体与砼的结合面、缝后预留的沉降间隙渗入洞内,防水效果好;通过U形防水环,起到拉伸的作用,以及本体与高强度钢丝的结合,加强本体与砼之间的结合力,有效地应对伸缩过程中产生的拉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预埋式防排水一体伸缩缝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及图3,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预埋式防排水一体伸缩缝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1的左视图。
所述预埋式防排水一体伸缩缝,包括本体10,所述本体10呈管道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水翼20、防水环30和高强度钢丝40,所述本体10的上端两侧分别设有相互对称的防水翼20,所述两个防水翼20呈倒八字形设置,所述本体10内腔中的底部设有防水环30,所述防水环30呈U形,本体10的两侧外壁上设有多个高强度钢丝40,所述高强度钢丝40与本体10之间垂直连接。
所述本体10的顶部设有多个泄水孔11,所述泄水孔11连通本体10内腔,所述本体10的顶部的中间设有拉伸断裂线痕12,所述拉伸断裂线痕12的长度与本体10的长度一致,所述本体10的底部设有防污结构条13。
所述本体10的顶部端面上设有透水土工布14,所述透水土工布14覆盖本体10的顶部的整个端面。
本实用新型不需切割砼,一次成型:该产品在砼各段分模浇筑施工时,附着在钢模或木模的内侧,浇注砼时直接浇筑之内,拆模后,不需要做任何处理。
防水效果好:本产品采用引排相接合的工艺,通过设置防水翼20,在本体10内设有防水环30,能够有效地防止土体渗水从本体10与砼的结合面、缝后预留的沉降间隙渗入洞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锋,未经赵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101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短距离无线话筒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移动式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