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氢气内燃机的供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09499.5 | 申请日: | 2014-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171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华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华裕 |
主分类号: | F02M21/02 | 分类号: | F02M21/02;C01B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142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氢气 内燃机 供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氢气内燃机的供气装置。
背景技术
氢气是世界上已知的最轻的气体。它的密度非常小,只有空气的1/14。氢为最洁净的燃料;氢的燃烧产物是水,对环境不产生任何污染。相反,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车辆,排放大量氮氧化物、四乙基铅[Pb(C2H5)4],会导致酸雨、酸雾和严重的铅中毒。更重要的是,废气中还含有3,4-苯并芘的强致癌物质,污染大气,危害健康。现世界各国对以氢为新型能源的研究颇为重视。目前很多公司在研制氢气发动机和氢气储蓄装置,例如:德国宝马公司研制的宝马7系汽车,安装了大型氢气钢瓶可储存液态氢,维持200公里左右巡航。但是宝马7系汽车的氢气钢瓶重量大,氢气要安全储藏和运输并不容易,它重量轻、难捉摸、扩散速度快,需低温液化,会导致阀门堵塞并形成不必要的压力。另外低温储藏时大大增加了储藏钢瓶制作的难度,一旦温度上升将有爆炸和氢气泄漏的危险。加上加氢站配套设施不齐全,投资巨大,制约了氢气发动机商业化的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氢气内燃机的供气装置,用液氨贮罐的方式储存,克服了氢气密度小、重量轻、难捉摸、扩散速度快、需低温液化,难以储存容易泄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氢气内燃机的供气装置,包括液氨储罐、冷却器、储藏器和氨分解器,所述氨分解器包括壳体,壳体的板体内部设有保温腔,壳体的内部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氨气分解腔和第二氨气分解腔,第一氨气分解腔和第二氨气分解腔的内部均填充有铁触媒催化剂,壳体的左侧壁上设有与保温腔连通的第一进气管,壳体的右侧壁上设有与第一氨气分解腔连通的第二进气管,壳体的底端面上设有与第二氨气分解腔连通的混合气输出管,混合气输出管的一侧设有与保温腔连通的排气管,混合气输出管通过管路与冷却器连接,冷却器通过管路连接储藏器,储藏器通过管路与内燃机的进气口连接,内燃机的排气口与第一进气管连接,第二进气管通过管路连接汽化器,汽化器通过管路与液氮储罐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氢气内燃机的供气装置,所述壳体的内壁上设有一层辅助电加热层,电加热层为电加热丝。
本实用新型的氢气内燃机的供气装置,所述第一氨气分解腔和第二氨气分解腔呈上下对称布置,第一氨气分解腔与第二氨气分解腔之间通过管路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氢气内燃机的供气装置利用内燃机的尾气温度,设置氨分解器的构造,不但经济利益可观,而且彻底减少了发动机的尾气排放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氢气内燃机的供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液氨储罐;2、冷却器;3、储藏器;4、氨分解器;41、壳体;42、保温腔;43、第一氨气分解腔;44、第二氨气分解腔;45、铁触媒催化剂;46、第一进气管;47、第二进气管;48、混合气输出管;49、排气管;410、电加热层;5、内燃机;6、汽化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氢气内燃机的供气装置,包括液氨储罐1、冷却器2、储藏器3和氨分解器4,所述氨分解器4包括壳体41,壳体41的板体内部设有保温腔42,壳体41的内部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氨气分解腔43和第二氨气分解腔44,第一氨气分解腔43和第二氨气分解腔44的内部均填充有铁触媒催化剂45,壳体41的左侧壁上设有与保温腔42连通的第一进气管46,壳体41的右侧壁上设有与第一氨气分解腔43连通的第二进气管47,壳体41的底端面上设有与第二氨气分解腔44连通的混合气输出管48,混合气输出管48的一侧设有与保温腔42连通的排气管49,混合气输出管48通过管路与冷却器2连接,冷却器2通过管路连接储藏器3,储藏器3通过管路与内燃机5的进气口连接,内燃机5的排气口与第一进气管46连接,第二进气管47通过管路连接汽化器6,汽化器6通过管路与液氮储罐1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氢气内燃机的供气装置,所述壳体41的内壁上设有一层辅助电加热层410,电加热层410为电加热丝。
本实用新型的氢气内燃机的供气装置,所述第一氨气分解腔43和第二氨气分解腔44呈上下对称布置,第一氨气分解腔43与第二氨气分解腔44之间通过管路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华裕,未经王华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094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治疗前列腺炎的中药组方
- 下一篇:一种纯中药生发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