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高承载车架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107510.4 | 申请日: | 2014-03-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647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 发明(设计)人: | 缪雪中;高景深;陈子棨;李立;董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汽吉奥汽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B60R19/18;B62D21/15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1225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承载 车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高承载车架。
背景技术
现代汽车绝大多数都具有作为整车骨架的车架,车架是整个汽车的基体。汽车绝大多数部件总成和部件都通过车架固定其位置,如发动机、传动系、悬架、转向系、驾驶室、货箱和有关操纵机构。车架的功用是支承连接汽车的各零部件,并承受来自汽车内外的各种力和力矩。有鉴于现有技术的缺憾,发明人有感其未臻于完善,遂竭其心智悉心研究克服,凭其从事该项产业多年的工作经验,进而研发出一种汽车高承载车架,利用简单的设计,可使本实用新型达到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装配质量好的功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高承载车架,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制作方便,承载能力强,使用寿命长。
为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一种汽车高承载车架,包括梯形结构的车架本体,所述车架本体包括前防撞梁、车架左纵梁、车架右纵梁、依次连接设置在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之间呈梯形排布的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三横梁、第四横梁、第五横梁、第六横梁和备胎安装支架,所述第二横梁上设有碰撞吸能结构,所述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之间设有摆臂安装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采用分段式结构设置。通过采用这种设置,降低工艺难度,提高通用化,节约改制车型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 期。
作为优选,所述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采用变截面结构制作。通过采用这种设置,降低整车质心,将第二横梁、第三横梁制成向下弯曲的弧形结构,为降低发动机提供空间。为了便于车身悬置又不影响转向系统的工作,此车架制作成前窄后宽。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汽车高承载车架,弥补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高了经济效益,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制作方便,承载能力强,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车架左纵梁分段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一种汽车高承载车架,包括梯形结构的车架本体1,所述车架本体1包括前防撞梁13、车架左纵梁2、车架右纵梁3、依次连接设置在车架左纵梁2和车架右纵梁3之间呈梯形排布的第一横梁4、第二横梁5、第三横梁6、第四横梁7、第五横梁8、第六横梁9和备胎安装支架10,所述第二横梁5上设有碰撞吸能结构11,所述第二横梁5和第三横梁6之间设有摆臂安装结构12。所述车架左纵梁2和车架右纵梁3采用分段式结构设置。所述车架左纵梁2和车架右纵梁3采用变截面结构制作。
实际工作时,车架本体1前防撞梁由高强度板制成,车架左纵梁2和车架右纵梁3截面为箱型结构,且在车架左纵梁2和车架右纵梁3上制成引导溃缩 的凹槽结构,第一横梁4、第二横梁5通过焊接与车架左纵梁2和车架右纵梁3制成一体,车辆正面碰撞时,前防撞梁13弯曲吸能并且将力传递到车架左纵梁2和车架右纵梁3,车架左纵梁2和车架右纵梁3受力沿着引导凹槽溃缩,同时将力传递到各横梁上,使得连接支架弯曲,增加吸能量。车辆偏置碰时,碰撞侧纵梁溃缩吸能并将力通过横梁传递到另一侧纵梁,增加吸能量,提高整车安全性。采用梯形结构,由两根纵梁和八根横梁组成,并且纵梁和横梁内部大量使用加强板,增强车架强度及抗弯曲、扭转刚度,大大提高了车架使用寿命。通过有效的结构设计,可有效的降低车身高度及发动机高度,从而大大降低了整车质心,提高车辆行驶稳定性。通过车架前部结构设计,使得车辆在发生碰撞时,有效吸收碰撞能量,提高整车安全性能。通过一种新型摆臂安装方式,使得四轮定位调整简单,方便。通过分段式纵梁结构设计,降低工艺难度,提高通用化水平,节约改制车型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同时通过高强度材料的使用,提高结构耐久强度,减少整车质量,提高轻量化水平。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汽吉奥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广汽吉奥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075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