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分段式特大型气化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06580.8 | 申请日: | 2014-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38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钟文荣;唐建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新锐低温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7/04 | 分类号: | F17C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56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段式 特大型 气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温液体气化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分段式特大型气化器。
背景技术
随着低温液化气体(氧、氮、氩、二氧化碳、石油气、天燃气、乙烯等)的市场需求迅猛增长,各种供应模式不断涌现。近年来,出现部分客户要求单台气化器的气化量提高到10000Nm3/h以上,而且需连续24时不间断供应。因此,随着气化器的气化量的逐步提高,相应的翅片换热管总量增加,由于受运输外形尺寸和组装工艺的影响,单纯靠高度和横向叠加是无法满足需要,因此,现行常规空温式气化器结构形式在运行过程中以下几种缺点和劣势:
①由于气化器星形换热管在运行过程中每列的工作温度不同,而且过冷段和升温段偏差较大,在原有气化器结构形式中,在金属热胀冷缩的应力作用下,容易在顶部形成应力集中,应力得不到消除,长期疲劳载荷作用下,容易在设备顶部形成变形,甚至可能在接管焊接处产生裂缝;
②在现有气化器结构形式中,由于受并联结构影响,介质流体在通过气化器换热管的通道截面积很受制约,势必影响介质流体的通过量,增加气化器换热管内的介质流速,抬高设备整体的流通阻力,降低设备的气化效率;
③在原现有气化器结构形式中,由于受运输和制造工艺的影响,一般单台不会超过8000Nm3/h,而且每台的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大大提高,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和可行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段式特大型气化器,以方便特大型气化器的运输并解决现有技术一体式特大型气化器应力集中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分段式特大型气化器,包括相互独立的气化模块及升温模块,所述气化模块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升温段的入口可拆卸的连通;所述气化模块包括一体化连通的过冷段与蒸发段,所述升温模块包括一体化连通的升温段与复热段;
所述气化模块包括并联设置的低温进液口及低温出气口,所述低温进液口与低温出气口之间通过等长度交叉设置的换热管连通;
所述升温模块包括并联设置的低温进气口及高温出气口,所述低温进气口与高温出气口之间通过等长度交叉设置的换热管连通;
所述低温出气口与低温进气口通过管路连通。
其中,所述升温模块采用多翅片换热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段式特大型气化器,其通过把常规空温式气化器的过冷蒸发段和升温复热段人为地分段组装,即分为气化模块和升温模块,除了方便特大型气化器的运输与安装之外,其还具有如下优越之处:
①前段为气化模块,其采用多根并联的低温进液口同时进液,顶部连接采用等长度交叉结构的换热管,此结构可以降低过冷液体在气化器单根换热管中的液面高度,减少液柱静压力,降低气化过程的压力损失;此外,前段气化模块包含过冷段和蒸发段,两个阶段的温度差别不大,因此前后排换热管的金属热胀冷缩的变形偏差很小,可以降低设备顶部的应力集中,预防设备变形和破坏;
②后段为升温模块,其采用多根并联的低温进气口同时进气,顶部连接采用等长度交叉结构的换热管;此外,后段升温模块包含升温段和复热段,两个阶段的温度差别也不大,此结构可以降低设备顶部的应力集中,预防设备变形和破坏;另外,由于后段升温模块所处的工作温度较高,一般没有结冰挂霜的现象,可以采用比表面积较大的多翅片换热管,增加单位体积内的换热面积,有效的提高设备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分段式特大型气化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分段式特大型气化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表示:
11.低温进液口 12.低温出气口 13.换热管
14.低温进气口 15.高温出气口 16.换热管
17.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新锐低温设备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新锐低温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065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