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手动变速器换挡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03713.6 | 申请日: | 2014-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178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朱波;王应;张栋杰;吕孟理;李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9/04 | 分类号: | F16H5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逢京喜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动 变速器 换挡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挡结构,具体涉及一种手动变速器换挡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变速操纵机构采用拉杆式操纵方式。中国专利号CN102922995A公开了一种拉杆式换挡结构,其拉杆式结构为硬连接,特别是换挡结构,会直接将变速器在行驶中的抖动刚性传递给操纵手柄,导致行驶中手柄前后摆动,产生打手现象,甚至会在摆动过程中出现掉挡现象。而且采用拉杆结构,拉杆的布置位置受限,换挡拉杆、换挡节叉位于换挡摇臂铰接点的同一侧,换挡拉杆的操作行程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动变速器换挡结构,其解决车辆在颠簸路手柄抖动的问题,同时提高了换挡传动效率。
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一种手动变速器换挡结构,其包括:
换挡轴;
换挡轴固定块;
选挡模块,所述选挡模块包括选挡摇臂、选挡拉杆、换向拉杆、换向摇臂、摇臂衬套;
换挡模块,所述换挡模块包括换挡节叉、换挡摇臂、换挡拉丝;
所述换挡轴与所述换挡轴固定块固定连接,所述换挡轴固定块与所述选挡摇臂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选挡摇臂另一端与所述换向拉杆为铰接,所述换向拉杆与所述换向摇臂为铰接,所述换向摇臂与所述选挡拉杆为铰接,所述换向摇臂与所述摇臂衬套为铰接,所述摇臂衬套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上;所述换挡节叉与所述换挡轴固定块为滑动连接,所述换挡节叉与所述换挡摇臂固定连接,所述换挡摇臂与所述换挡拉丝连接,所述换挡摇臂与变速器壳体为铰接,所述换挡拉丝、所述换挡节叉位于所述换挡摇臂与所述变速器壳体的铰接点的两侧。
可选择的,所述换挡节叉与所述换挡摇臂为一体成型,所述换挡节叉位于所述换挡摇臂的端部。
可选择的,所述换向摇臂为“L”形结构,且/或所述选挡摇臂为“L”形结构。
可选择的,所述选挡拉杆与换向摇臂间采用球窝结构,且/或所述选挡拉杆与所述选挡摇臂间采用球窝结构。
可选择的,所述换向摇臂与所述摇臂衬套结合处涂上润滑材料。
可选择的,所述换挡模块还包括固定支架,所述换挡摇臂与所述固定支架铰接,所述固定支架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换挡操纵机构,采用换挡拉丝实现换挡操作,同时改变了换挡节叉、换挡拉丝的连接点,减小了转动力臂,换挡拉丝拉动较小距离就能实现换挡节叉所需行程的实现,结构紧凑,布置灵活;同时,换挡采用拉索结构,用最低的成本解决普通全拉杆式操纵方式导致的换挡手柄抖动问题,提升换挡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动变速器换挡结构的立体结构图(换挡轴未示出);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挡节叉与换挡轴固定块配合处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换挡轴固定块,2-选挡摇臂,3-换向拉杆,4-摇臂衬套,5-换向摇臂,6-选挡拉杆,7-换挡摇臂,8-换挡节叉,81-导向杆,9-固定支架,10-换挡拉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手动变速器换挡结构包括:换挡轴、换挡轴固定块1、选挡模块、换挡模块。选挡模块包括选挡摇臂2、选挡拉杆6、换向拉杆3、换向摇臂5、摇臂衬套4;换挡模块包括换挡节叉8、换挡摇臂7、换挡拉丝10。换挡轴与换挡轴固定块1固定连接,换挡轴固定块1与选挡摇臂2一端固定连接,选挡摇臂2另一端与换向拉杆3为铰接,换向拉杆3与换向摇臂5为铰接,换向摇臂5与选挡拉杆6为铰接,换向摇臂5与摇臂衬套4为铰接,摇臂衬套4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上;换挡节叉8与换挡轴固定块1为滑动连接,换挡节叉8与换挡摇臂7固定连接,换挡摇臂7与换挡拉丝10连接,换挡摇臂7与变速器壳体为铰接,换挡拉丝10、换挡节叉8位于换挡摇臂7与变速器壳体的铰接点的两侧。选挡模块中采用的换向拉杆3与换向摇臂5进行换向,能够实现选挡模块带动换挡轴固定块1转动,进而带动变速器换挡轴进行转动实现选挡操作;换挡模块带动换挡轴固定块1轴向移动,将换挡拉丝10的作用力传递到换挡轴固定块1上,进而带动换挡轴运动实现换挡操作。换挡拉丝10通过拉丝固定支架9与变速器壳体相连,防止拉丝抖动,并且改变拉丝走向,使得布置更加灵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037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AMT选换档位置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治疗儿童颈项慢性淋巴结炎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