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千斤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03044.2 | 申请日: | 2014-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43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邓晓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晓新 |
主分类号: | B66F3/08 | 分类号: | B66F3/08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537135 广西壮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千斤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起重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千斤顶。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一些大型物件的安装或在汽车的维修过程当中,由于质量较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时需要借助到如千斤顶这样的起重工具来进行相应的操作,以提高生产的方便性。
市场上现使用的螺旋千斤顶,由四个支撑臂、一根螺纹丝杆组成。四个支撑臂通过四个铰链呈对称菱形连接,螺纹丝杆穿过在同一对角线上的两个铰链,通过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螺纹丝杆,从而实现整个千斤顶的升降。但是,由于现有的千斤顶中驱动的螺纹丝杆是单一螺纹形式的,这样在调节千斤顶的高度时,实际上只是一边的支撑臂沿螺纹丝杆移动,从而带动另一边的支撑臂升降,这样升降速度较慢,同时也容易造成丝杆受力不均匀。而且,在转动螺纹丝杆时,施力的位置是不断移动的,这样在操作时也需要不断的移动,给使用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千斤顶,其结构简单,升降速度快,受力均匀,操作简单可靠。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千斤顶,包括两相对设置的上、下支撑件和设置在所述上、下支撑件之间用于驱动所述上、下支撑件升降的支撑臂组,所述支撑臂组包括一对上支撑臂和一对下支撑臂,各所述上支撑臂的上端均通过连接轴与所述上支撑件铰接,各所述下支撑臂的下端均通过连接轴与所述下支撑件铰接,相对应的各所述上支撑臂的下端和各所述下支撑臂的上端之间通过转轴连接,两所述转轴的径向方向上开设有螺纹方向相异的螺纹孔,两所述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与其穿过的所述螺纹孔相匹配的螺纹。
具体地,两所述上支撑臂和两所述下支撑臂均为实心结构。
具体地,两所述上支撑臂和两所述下支撑臂均为中空结构,其横断面为封闭的多边形或至少开设有一个开口的多边形。
具体地,所述丝杆任意一端头设置有用于旋转的旋转部,所述旋转部的横断面呈多边形。
具体地,两所述上支撑臂的上端头以及两所述下支撑臂的下端头均设置具有容纳槽的同步轮,两所述上支撑臂上端头处的所述同步轮以及两所述下支撑臂下端头处的所述同步轮均互相啮合。
具体地,每个所述上支撑臂的上端头以及每个所述下支撑臂的下端头均相对设置有两个所述同步轮,且相对应的所述同步轮相互啮合,两相对的所述同步轮之间夹设有定位块。
具体地,所述同步轮外周间隔设置有多个凸块,各相互啮合的所述同步轮上的所述凸块交替咬合。
具体地,每个所述同步轮的容纳槽内均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通过焊接或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所述容纳槽内。
具体地,所述上支撑件为与所述上支撑臂铰接的承重板,所述下支撑件由两个折弯的基座组成,两所述基座均与所述下支撑臂铰接,所述基座上开设有数个用于安装固定的固定孔。
具体地,所述基座包括底板和安装板,两所述下支撑臂的下端通过所述连接轴夹设在两所述安装板之间,所述固定孔设置在所述底板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千斤顶,采用一对上支撑臂和一对下支撑臂分别铰接于上支撑件和下支撑件,再通过转轴将上支撑臂和下支撑臂转动连接,两转轴上开设有螺纹方向相异的螺纹孔,两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同一根丝杆,并且丝杆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与其穿过的螺纹孔相匹配的螺纹。通过这样的设置,当转动丝杆时,便能使两个转轴同时沿着丝杆移动,进而使两上支撑臂和两下支撑臂同时收缩或张开,提高了两支撑件升降的速度以及升降的平稳性,丝杆受力均匀,操作简单方便,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千斤顶的整体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千斤顶除去承重板和基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千斤顶中丝杆的整体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千斤顶中基块的整体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晓新,未经邓晓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030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