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内置自动开合模装置的轻质隔墙板立式模具机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02930.3 | 申请日: | 2014-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657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于新民;于海龙;于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市晶晶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B7/22 | 分类号: | B28B7/22;B28B7/26 |
代理公司: | 吉林市达利专利事务所 22102 | 代理人: | 陈传林 |
地址: | 132101 吉林省吉林市***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内置 自动 开合模 装置 隔墙板 立式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材制造机械,是一种用于轻质隔墙板生产的具有内置自动开合模装置的轻质隔墙板立式模具机。
背景技术
原有的建筑物的分户隔墙和户内隔墙通常采用墙砖砌筑,目前,采用轻质隔墙板替代墙砖砌筑具有整体墙体重量轻、抗震性好、建筑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轻质隔墙板的加工通常在设有多个模腔的模具机内发泡成型,加工好的轻质隔墙板脱模时首先需要进行开模,开模后轻质隔墙板与模腔分离才能够将轻质隔墙板脱模。现有技术的模具机虽然设置螺旋开合模装置,开合模是由人工通过扳手旋转螺旋开合模装置进行开合模,效率低,无法满足建筑用材的需求,也有用于轻质隔墙板的自动开合模机构,需要将模具机和自动开合模装置分别运抵工作现场后再组装,自动开合模装置固连在模具机的侧面,动力系统位于多孔模板的同一端,存在的缺点是,现场组装增加了模具机生产厂家的人力负担和成本,自动开合模装置在模具机的位置即增大了模具外形尺寸,工作时外置敞开的转动部分也存在安全隐患,模具机工作时渗出的水滴容易掉到自动开合模装置的动力系统上造成损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具有内置自动开合模装置的轻质隔墙板立式模具机,自动开合模装置置于轻质隔墙板立式模具机的底部,即以机械开合模取代人工开合模、提高效率、满足建筑用材需求,又将自动开合模装置直接安装到模具底部,不必现场组装模具机,减轻了生产厂家的人力负担和降低了成本,消除了安全隐患,避免模具机工作时渗出的水滴损坏自动开合模装置的动力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一种具有内置自动开合模装置的轻质隔墙板立式模具机,它包括发泡成型模具、加热器、第一驱动轴、第二驱动轴、两个螺旋开合模装置和连杆,所述发泡成型模具设有底板、顶板、左边板和右边板,所述底板和顶板之间分别设置左边板和右边板,在左边板和右边板之间,前后多孔模板和隔板顺序依次交替设置若干个多孔模板和隔板组成的、与隔墙条板形状相同的模腔,芯管插入多孔模板的孔内,芯管上套置第一塑料管,若干个多孔模板的每个多孔模板的最上和最下位置均设有U形口,U形口内置U形管,U形管的开口处与底板和顶板相接触,U形管上套置第二塑料管,顶板和左边板、右边板分别通过锁固螺钉固连,底板的下面两端分别设置第一组支座和第二组支座;所述加热器分别置于左边板、右边板和隔板内并固连,加热器与温度控制器、温度控制器与电源之间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分别与第一组支座和第二组支座铰接,两个螺旋开合模装置均分别与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固连,每个隔板的两端均分别通过连杆与螺旋开合模装置固连,其特征是:还包括一组吊耳和自动开合模装置,所述一组吊耳置于发泡成型模具底板的下面、第一组支座和第二组支座之间并固连,一组吊耳设有同轴的通孔,吊耳的同轴通孔轴线同时与第一组支座和第二组支座相垂直,同轴的通孔内置支撑套;所述自动开合模装置通过一组吊耳与发泡成型模具固连、同时分别与两个螺旋开合模装置固连。
所述自动开合模装置的结构是:它包括支撑架、动力系统、传动轴、第一主动锥齿轮、第一从动锥齿轮、第二主动锥齿轮和第二从动锥齿轮,所述支撑架固连在发泡成型模具的第一组支座同一端的侧面,动力系统固连在支撑架上,动力系统的动力输出轴与第一驱动轴固连,所述传动轴穿装在一组吊耳的同轴通孔内置的支撑套内、并通过支撑套与一组吊耳铰接,第一主动锥齿轮套接在第一驱动轴的中间并固连,传动轴位于第一驱动轴的一端套接第一从动锥齿轮并固连、位于第二驱动轴的一端套接第二主动锥齿轮并固连,第二从动锥齿轮套接在第二驱动轴的中间并固连,第一主动锥齿轮和第一从动锥齿轮、第二主动锥齿轮和第二从动锥齿轮均分别以1:1的传动比相啮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市晶晶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吉林市晶晶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029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