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临床用磨骨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01601.7 | 申请日: | 2014-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155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张道行;王林娥;丁秀勇;刘韵;李玉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16 | 分类号: | A61B17/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汲智翼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1 | 代理人: | 陈曦;景志 |
地址: | 10005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临床 骨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磨骨器,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临床手术,尤其是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磨骨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时,人工耳蜗植入体需要嵌入患者颅骨颞部磨好的骨槽内,颅骨颞部骨槽通常先用1mm金刚砂划出与植入体直径相当的圆圈后,再分别用切割钻和金刚砂钻磨除骨质,形成与植入体直径相当的骨槽。以上操作比较费时费力,由于对骨槽尺寸精度要求较高,极易出现骨槽不易与耳蜗的植入体(钛体)嵌紧的情况,最终导致植入体(钛体)移位并使耳蜗损坏或形成死腔,植入体周积血,对应皮肤水肿、坏死。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提出利用骨手术中的环钻代替切割钻和金刚砂钻磨除骨质,其比上述手术步骤简单,但由于现有技术中的骨科环钻尺寸功能与人工耳蜗植入体不匹配,使得骨槽尺寸精确度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可一次性磨出与人工耳蜗植入体匹配的精确骨槽的临床用磨骨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临床用磨骨器,包括磨骨器主体和杆部,所述磨骨器主体为圆柱形,底面设有凹槽,顶面与所述杆部连接,所述磨骨器主体的外表面为金刚砂结构。
其中较优地,所述磨骨器主体底面的凹槽结构为圆形。
其中较优地,所述磨骨器主体上表面设有凹槽。
其中较优地,所述杆部一端与磨骨器主体连接,另一端为可与手术驱动装置连接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主体外径与人工耳蜗植物体直径相同,其底面设有凹槽,可以方便骨碎屑排出,杆部可与手术驱动装置连接,可以实现电动磨骨,避免了手动磨骨的繁琐及不可控等人为失误情况的发生。本实用新型的表面可采用金刚砂结构,可以快速实现精确骨槽的磨制,使骨槽大小与人工耳蜗植入物大小匹配,避免了植入体移位并使耳蜗损坏或形成死腔的情况发生。本实用新型便于术者操作,节省手术时间,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本实用新型的生产成本低廉,工艺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A-A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临床用磨骨器。该临床用磨骨器包括磨骨器主体1和杆部2,磨骨器主体1为圆柱形,底面设有凹槽11,推荐凹槽为圆形结构。磨骨器主体1的顶面与杆部2连接。磨骨器主体1的外表面为金刚砂结构。磨骨器主体1的外径为16mm;凹槽11的内径为12mm。凹槽11的深度为3.5mm。磨骨器主体1的上表面设有顶面凹槽12,顶面凹槽12深度为3.5mm。杆部2一端与磨骨器主体连接,另一端为可与手术驱动装置连接的结构。杆部2外径为2.5mm。杆部2伸出磨骨器主体1以外的长度为60mm。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只需将磨骨器主体1对准需要磨制骨槽的位置,开动手术驱动装置(一般为钻柄马达),即可实现精准磨骨,磨出的骨槽大小与植入物大小匹配。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磨骨器主体1的外径为14mm,凹槽内径为10mm,凹槽深度为3mm,杆部外径为2.45mm,杆部长度为59.5mm。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在本实施例中,磨骨器主体1的外径为18mm,凹槽内径为14mm,凹槽深度为4mm,杆部外径为2.55mm,杆部长度为60.5mm。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未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016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分动箱前驱结构
- 下一篇:空调机室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