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矿用电池电源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98133.2 | 申请日: | 2014-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078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龚晓黎;吴建军;饶吉来;帅超;林可;盛洪;李明春;王立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0039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电 电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源,具体涉及一种矿用电池电源。
背景技术
随着煤矿井下的电气设备种类日渐增多,一些执行部件类防爆设备需求的瞬间电流相当大,而本质安全型的电源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实现最小点燃能量的限制,另则采用由交流电输入转换为大电流的电源存在电路复杂、外壳笨重等缺陷。鉴于此种技术难题,提出一种利用高效率的电池对外部的大电流设备供电,为此设计一种隔爆型的电池电源。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矿用电池电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矿用电池电源,包括电源管理板和电池组,所述电源管理板将本安电源的输出转换为所述的矿用电池电源的能量输入,所述电源管理板与所述电池组相连,所述电源管理板对所述电池组进行充放电管理,所述电源管理板与本安控制器输出信号控制所述电池组释放能量;所述电源管理板对矿用电池电源使用过程中各种状态进行显示。
进一步,所述电源管理板包括开关恒流充电电路、电池防过充保护电路、电池防反充保护电路、电池防过放保护电路和电池放电控制电路,所述开关恒流充电电路用于将本安电源直流输出变换为一个电流恒定的信号,满足给电池组充电需要的恒流源条件;所述电池防过充保护电路用于防止电池过度充满而引起的损坏;所述电池防反充保护电路能够避免电池电极在接反的情况下对蓄电池组进行充电;所述电池防过放保护电路能够在电池电量过低的情况下及时切断电池的输出;所述电池放电控制电路接收前端本安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确保电池能量输出释放。
进一步,所述开关恒流充电电路包括第二自恢复保险FR2、第一二极管D1、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第一瞬态电压抑制管TV1、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七电阻R17、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一发光二极管L1、电感L2、第三开关稳压芯片U3、第一三端稳压器U1、第二电压转换芯片U2和第五集成运放U5;其中,本安电源的直流输出端与第二自恢复保险FR2的一端相连,第一二极管D1、第四二极管D4并联后的阳极端、第一瞬态电压抑制管TV1的一端与第二自恢复保险FR2的另一端相连,第一瞬态电压抑制管TV1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一二极管D1、第四二极管D4并联后的阴极端与第九电阻R9的一端、第六电容C6的正极、第一电容C1的一端、第一开关稳压芯片U3的输入端相连,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与第一发光二极管L1的阳极相连,第一发光二极管L1的阴极、第六电容C6的负极、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一三端稳压器U1的输出端与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十四电容C14的正极、第二电压转换芯片U2的电源输入端相连,第一三端稳压器U1的接地端、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十四电容C14的负极连接到,第十四电容C14并联接于第二电压转换芯片U2的储能电容正极与储能电容负极之间,第四电容C4的负极与第二电压转换芯片U2的相连,第四电容C4的正极、第二电压转换芯片U2的接地端连接到GND,第一三端稳压器U1的输出端定义电气节点为+VDD,第二电压转换芯片U2的输出端定义电气节点为-VDD,第三开关稳压芯片U3的反馈端与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端相连,第三开关稳压芯片U3的输出端与电感L2的一端、第八二极管D8的阴极端相连,电感L2的另一端与第八电容C8的正极、第九电容C9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相连,第三开关稳压芯片U3的3脚、第八二极管D8的阳极端、第八电容C8的负极、第九电容C9的另一端、第十九电阻R19的另一端连接到,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十电阻R10的一端、电池防过充保护电路相连,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端、第九二极管D9的阴极端、第七电阻R7的一端、第五集成运放U5的第一负向输入端相连,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第二十电阻R20的一端、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端、第十二极管D10的阴极端、第五集成运放U5的第一正向输入端相连,第二十电阻R20的另一端、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的阳极端连接到,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端接于电气节点+VDD,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与第五集成运放U5的第一输出端、第二正向输入端相连,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第五集成运放U5的6脚相连,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第五集成运放U5的第二输出端、第七二极管D7的阳极端相连,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五集成运放U5的第一正向电压输入端、第七电容C7的一端接于电气节点+VDD,第五集成运放U5的第一负压输入端、第十电容C10的一端接于电气节点-VDD,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第十一电容C11的另一端连接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981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