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耐张杆塔导线二道保护专用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97568.5 | 申请日: | 2014-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73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刘范勇;黄文彪;赖德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三明供电公司;国网福建永安市供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02 | 分类号: | H02G1/02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杆塔 导线 保护 专用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耐张杆塔导线二道保护专用工具。
背景技术
线路检修人员在35kV及以上输电线路耐张杆塔上更换耐张绝缘子串等工作中,需要改变原来的受力状态,将导线及其他附加重量由原来在绝缘子串、金具、耐张线夹上转移到收线工具(如双钩、紧线器等)上,这样一来,输电线路耐张杆塔导线防松脱的安全重任就全靠收线工具承担。导线下方往往会有一些被跨越的线路、房屋、道路、厂房等,如果收线工具存在安全隐患,将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按照《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线路部分)》要求,必须在输电线路更换绝缘子串等工作中采用导线防松脱的保护措施。以往采用的导线防松脱的保护措施是在导线侧用导线卡线器卡住导线,这种连接方式属于不闭环连接,导线在松弛状态下,很容易由于震动而导致脱落,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来克服原导线二道保护使用导线卡线器时的不闭环性,在松驰状态下容易脱落的问题,在导线震动等不良情况下,仍然可以保证导线防松脱二道保护起到保护作用,并可适用于所有35kV及以上输电线路耐张杆塔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耐张杆塔导线二道保护专用工具,在于弥补和解决原导线二道保护使用导线卡线器时的不闭环性,在松驰状态下容易脱落的不足之处,提高线路检修人员在35kV及以上输电线路耐张杆塔上更换耐张绝缘子串等工作中的人身、设备和线路的安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耐张杆塔导线二道保护专用工具,包括一与横担连接的U形卡具,所述U形卡具的一侧翼板上安装有用于锁紧横担的螺栓,其另一侧翼板上连接有绝缘绳,所述绝缘绳的另一端连接有U形扣环。
进一步的,所述U形卡具采用钢加工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绳用绝缘材料尼龙丝制作而成,其头、尾部各形成闭环分别与U型扣环、U形卡具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U型扣环采用与耐张线夹标称拉力及安全系数相匹配的特种钢制作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导线侧,二道保护的选点从导线上转移到耐张线夹上,受力方式从金属间摩擦力转变为金属间的环与环相扣的拉力,连接的方式从不闭合状态转变为闭合状态。在横担侧,从简单的缠绕方式连接转变为卡具规范连接配以缠绕方式,卡具与横担以螺栓固定,卡具与横担接触面积加大,咬合性更好,受力分布更加合理且不容易产生松脱、移位等现象,操作起来更方便。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构造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工作状态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工作状态侧视图。
图中:1-U形卡具,11-螺栓,2-绝缘绳,3- U型扣环,4-横担,5- U型环,6-耐张线夹U型拉环孔洞,7-耐张线夹,8-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如图1~3所示,一种耐张杆塔导线二道保护专用工具,包括一与横担4连接的U形卡具1,所述U形卡具1的一侧翼板上安装有用于锁紧横担的螺栓11,其另一侧翼板上连接有绝缘绳2,所述绝缘绳2的另一端连接有U形扣环3。
本实施例中,所述U形卡具1采用优质特种钢精加工而成。
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绳2用绝缘材料尼龙丝制作而成,其头、尾部各形成闭环分别与U型扣环3、U形卡具1相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U型扣环3采用与耐张线夹标称拉力及安全系数相匹配的特种钢制作而成。
使用时,先将U型扣环3通过导线连接端与导线8相连,再将U形卡具1固定在横担4上,并用螺栓11锁紧卡死。所述的导线连接端由U型环5、耐张线夹U型拉环孔洞6、耐张线夹7依次环环相扣连接组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三明供电公司;国网福建永安市供电有限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三明供电公司;国网福建永安市供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975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内燃机的动力传递系统
- 下一篇:一种湿式水套结构的柴油机涡后排气连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