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输液安全夹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90320.6 | 申请日: | 2014-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99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罗文锋;余桂芳;文玉琼;曾丽青;邓程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5/14 | 分类号: | A61M5/1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黄磊 |
地址: | 51008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液 安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液用具,具体是指一种输液安全夹。
背景技术
输液是目前医院常见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式,使用时,输液管是直接通过其管道末端的接头插入在输液瓶口的内部。由于没有任何的固定措施,因此当受到外力的作用时,该输液管的接头便很容易与输液瓶口相脱离,从而中断患者的输液过程,既会对病人的心理造成负担,也不利于使用的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输液时,在受到外力的作用时,输液管容易与输液瓶脱离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有效克服该缺陷的一种输液安全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输液安全夹,主要由具有上夹片和下夹片的夹体组成,且在下夹片上设有管槽,在上夹片上设有一个缺口,而在该缺口的内部则设有弹性固定件。
进一步地,在上夹片的缺口处和下夹片的管槽处均设有固定锁。
为了较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性固定件由两片固定在缺口内部的弹性塑料片组成,且固定后的两片弹性塑料片在缺口的内部形成有一个“V”型的夹口端。同时,该夹口端呈锯齿状。
或者,所述的弹性固定件由两条固定在缺口内部的弹簧组成,且固定后的两条弹簧在缺口的内部形成一个“V”型的夹口端。
为了确保使用效果,所述的固定锁为直插销或环形插销。
同时,为了防止输液管被割坏,因此在管槽的边缘上还设有橡胶包边。
本实用新型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非常简单,其制作和使用都非常方便。
(2)本实用新型能将输液瓶和输液管有效的连接固定在一起,因此能彻底克服输液管容易与输液瓶相脱离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弹性固定件为弹性塑料片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在图1基础上设有固定锁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弹性固定件为弹簧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名称分别为:
1—上夹片,2—下夹片,3—夹体,4—管槽,5—缺口,6—弹性固定件,7—固定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夹体3包括有上夹片1和下夹片2,上夹片1和下夹片2之间通过弹簧和固定销连接在一起,其整体形状和功能如市面上普通的夹子一般。
为了便于将输液管和输液瓶固定在一起,因此本实用新型在上夹片1上设有一个缺口5,而在下夹片2上则设有一个管槽4。该管槽4的槽孔略大于输液管接头直径,以确保输液管的接头能紧卡在管槽4的内部。为了防止输液管或输液管的接头被管槽4的边缘割坏,因此在管槽4的边缘上还设有橡胶包边。
在缺口5的内部设有一个用于卡紧输液瓶瓶口的弹性固定件6,而本实施例中的弹性固定件6采用两片弹性塑料片组成,且固定后的两片弹性塑料片在缺口5的内部形成有一个“V”型的夹口端。同时,两片弹性塑料片的端口处均设置成锯齿状,以确保在紧卡输液瓶的瓶口时,该输液瓶的瓶口不会滑动。
使用时,当输液管的接头插入输液瓶的瓶口后,先将夹体3的上夹片1和下夹片2张开,将输液管的接头卡在下夹片2的管槽4内,将输液瓶的瓶口卡在弹性固定件6的“V”型夹口端内部。通过夹体3的弹簧的作用,上夹片1和下夹片2便能将输液管的接头和输液瓶的瓶口固定连接在一起。
该“V”型的夹口端适用于所有口径的输液瓶,小口径的输液瓶往“V”型夹口端的内部放即可,而宽口径的输液瓶则往其宽部放即可。
为了确保输液瓶瓶口和输液管接头不会随意移动位置,因此本实施例还在上夹片1的缺口5处和下夹片2的管槽4处均设有固定锁7。该固定锁7可以采用直插销来实现,其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也可由环形插销来实现。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不同点仅在于该弹性固定件6采用的是弹簧,而非弹性塑料片,其结构如图3所示。
如上所述,便可较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人民医院,未经广东省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903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