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89121.3 | 申请日: | 2014-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745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游万益;郑义宏;刘阔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40 | 分类号: | H01R13/40;H01R13/514;H01R13/213 |
代理公司: | 苏州威世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5 | 代理人: | 杨林洁 |
地址: | 215425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连接器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中,以与外部设备交换信息、数据等。电连接器一般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端子。为了满足电子产品传输信号稳定、传输效率高的要求,现需要保证电连接器的结构稳定性和对接稳定性均较强。
现有的Mini SAS 连接器通常包括冲压形成的端子片和与塑胶件注塑成型的Insert Molding端子,且所述端子片和Insert Molding端子并排插入绝缘本体内以完成组装。然而,在组装时,所述端子片与Insert Molding端子、Insert Molding端子与绝缘本体之间并无相互限制的结构,从而也无插入先后顺序的要求,故容易插错位置,进而会导致Mini SAS连接器组装不便、易损坏。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Mini SAS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的组装顺序固定,不仅避免了插错现象的发生,同时结构稳定性较好。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上形成有对接面及与所述对接面相对设置的安装面,若干端子收容槽自所述对接面贯穿至所述安装面,所述绝缘本体内还开设有与所述若干端子收容槽相连通的收容腔;
若干第一端子插件,所述第一端子插件包括第一塑胶件以及组配于所述第一塑胶件内的若干第一端子;以及
若干第二端子插件,所述第二端子插件包括第二塑胶件以及组配于所述第二塑胶件内的若干第二端子;
其中,所述第一塑胶件与第二塑胶件之间设置有组配结构,该组配结构使得所述第一塑胶件和第二塑胶件可依预设的顺序依次组入所述收容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组配结构包括自所述第一塑胶件朝向所述第二塑胶件突伸的第一凸块和对应凹陷形成于所述第二塑胶件上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凸块卡持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冲压形成的第三端子,所述第三端子包括片状的本体部,且所述本体部与所述第一塑胶件和所述第二塑胶件之间设置有卡配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配结构包括自所述本体部的一侧外壁面向外突伸的突起和对应凹陷形成于所述第一塑胶件上的第二凹槽,所述突起卡持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配结构还包括自所述第一塑胶件朝向所述本体部突伸的第二凸块、自所述第二塑胶件朝向所述本体部突伸的第三凸块以及开设于所述本体部上以分别收容所述第二凸块和第三凸块的第三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收容腔由所述绝缘本体的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顶壁围设形成,以使得所述收容腔呈倒U型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自所述第一侧壁朝向所述第一塑胶件突伸有第四凸块,以在所述第一塑胶件与所述第一侧壁卡扣配合时所述第四凸块卡持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一侧壁上还凹陷形成有开槽以供收容所述第二凸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自所述第二塑胶件的顶端沿所述第二塑胶件高度方向突伸有突条,自所述顶壁凹陷形成有卡槽,以在所述第二塑胶件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时,所述突条卡持收容于所述卡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突条形成于所述第二塑胶件的顶端靠近所述第一塑胶件的一侧,以使得所述第二塑胶件顶端的截面呈L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侧壁上凹陷形成有第四凹槽,以在所述第三端子与所述第二侧壁卡扣配合时,所述突起卡持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通过在第一塑胶件与第二塑胶件之间设置组配结构,从而所述第一塑胶件和第二塑胶件可通过所述组配结构依预设的顺序依次组入绝缘本体的收容腔内,不仅避免了插错现象的发生,同时结构稳定性较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3是图2所示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绝缘本体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5是图2所示第一端子插件的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第一端子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891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