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随身授课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088313.2 | 申请日: | 2014-0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357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 发明(设计)人: | 莫凡;靳晓阳;陈浩;龚铖;张良;杜雪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 主分类号: | A47B19/10 | 分类号: | A47B19/10 |
| 代理公司: | 重庆大学专利中心 50201 | 代理人: | 王翔 |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随身 授课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方便教师教学的智能随身授课装置。
背景技术
良好的师生交流对于授课十分必要,国内班级学生众多,教室很大,师生交流情况不好是影响授课效果的一大要素。如今多媒体讲桌存在笨重且无法方便地移动的问题,过大的体积形成遮挡导致教师无法在讲台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无法走下讲台完成在屏幕上写字、操作信息终端等工作,也导致教师无法走下讲台与学生更好地交流。
目前,出现了方便移动的讲桌,但是并不能实现教材、资料或者平板等信息终端随着的老师移动,而始终处于教师面前最合适视角的功能。目前最便携的多媒体终端是平板电脑,平板电脑安装在手臂上的装置较少,而且已有产品存在平稳性不好、使用麻烦等缺点,安装时需要试操作,甚至一个人难以完成安装操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随身授课讲桌,方便教师授课,使课堂变得更加活跃。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随身授课装置,包括滚轮、下支撑臂、上支撑臂、机械手和L形平板放置台。所述下支撑臂的下端连接支撑平台、上端连接上支撑臂。所述支撑平台的下端安装滚轮。所述上支撑臂的上端连接在桌面的下表面。
所述桌面的上表面安装机械手。所述机械手装有多节机械臂,实现机械臂各部分预期的空间运动。所述机械手的活动端与L形平板放置台的一侧连接。所述L形平板放置台包括平行板和垂直板,所述垂直板的下端连接在平行板的上表面。所述垂直板的一侧与机械手的活动端连接。
所述平行板的上表面安装锥齿轮,所述锥齿轮通过微型电机驱动。所述微型电机上端安装螺母,固定在平行板下表面,与第一圆弧板和第二圆弧板连接配合以控制平板的角度与高度。
所述垂直板的上端安装葫芦形卡扣。所述平板的一端与葫芦形卡扣相连接。所述平板的下表面安装第一圆弧板和第二圆弧板。所述第一圆弧板和第二圆弧板的内侧具有与锥齿轮啮合的齿,所述第一圆弧板和第二圆弧板的内侧咬合在锥齿轮的两侧。
进一步地,锥齿轮、所述第一圆弧板和第二圆弧板被封装在两端敞口的金属盒中。
作为优选,所述平板呈长方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改变了目前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方便了教师去放教具,观看电脑、课本,增加了教学课堂的互动性。随身携带平板电脑装置,使教师走下讲台,在与学生互动讨论的同时还可以方便的播放PPT、绘图、写字、展示等,令课堂学习讨论气氛更加活跃,学习生活梦幻多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外形图;
图2为L形平板放置台的外形图;
图3为L形平板放置台的左视图;
图4为平板支撑板的俯视图;
图5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6为图5中A-A部分局部放大图;
图7为调整平板角度的旋转螺钉结构图;
图8为葫芦形卡扣结构放大图。
图中:1-滚轮,2-下支撑臂,3-上支撑臂,4-机械手,5-L形平板放置台,6-葫芦形卡扣,7-锥齿轮,8-微型电机,10-平板,11-金属盒,12-第一圆弧板,120-第二圆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应该理解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主题范围仅限于下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思想的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各种替换和变更,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一种随身授课装置,包括滚轮1、下支撑臂2、上支撑臂3、机械手4和L形平板放置台5。
所述下支撑臂2的下端连接支撑平台、上端连接上支撑臂3。所述支撑平台的下端安装滚轮1。所述上支撑臂3的上端连接在桌面的下表面。实施例中,所述下支撑臂2和上支撑臂3均是金属支撑的圆柱体。作为优选,所述下支撑臂2为实心圆柱体,所述上支撑臂3是一个下端敞口的中空圆柱体。所述上支撑臂3的中空内腔中安装有气弹簧。所述下支撑臂2的上端插入上支撑臂3的内腔中,并与气弹簧的伸缩端连接。可以通过所述气弹簧来调整连接在上支撑臂3上端的桌面的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883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