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茶杯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86935.1 | 申请日: | 2014-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767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林鸿涛;吴翠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鸿涛;吴翠玲 |
主分类号: | A47G19/22 | 分类号: | A47G19/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34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茶杯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方便使用的茶杯组件。
背景技术
茶包,顾名思义就是用纸或布包着茶叶,可以长期储存,使用时用水冲开。目前,市场中的茶包多是一种抽线茶包,其具有一个装有茶叶的滤纸袋、一根连接该滤纸袋的线体、以及一块用于将滤纸袋由茶杯中捞出的纸片。
茶杯,是盛茶水的用具,目前,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讲,其习惯冲泡茶包来喝茶,使用时,将茶包先放置在茶杯中,再冲入热水后浸泡即可得到茶水,这样既省时,又方便。
然而,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发现,采用茶包的泡茶方式存在的不足也是明显的,例如,一方面,在冲入热水时,茶包的纸片容易随滤纸袋一起落入茶杯中,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当使用者确定冲出的茶的浓淡程度适合自己的需求,而想将茶包捞出扔掉时,如果是在办公室而身边刚好未备有垃圾桶,这时需要拿着茶包到指定的垃圾桶丢弃,否则如果茶叶长期浸泡,茶叶中的茶多酚将发生进一步氧化,颜色加深,这样泡出来的茶水不利于人体的健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
一种茶杯组件,其包括茶杯本体、把手、固持扣、杯托;所述茶杯本体具有相互平行的一个上表面、一个下表面、以及一个垂直所述上表面及下表面的中心轴,所述上表面设置在杯口,所述下表面设置在杯底;所述茶杯本体由所述上表面沿所述中心轴向内开设一个收容腔,且所述收容腔由内侧壁向内延伸一个隔离板以将该收容腔分隔为一个邻近所述上表面的第一腔体及邻近所述下表面的第二腔体,所述茶杯本体在杯口处开设一个V形槽,且所述茶杯本体的外侧壁开设一个与所述第二腔体相通的开口;所述把手固持于所述茶杯本体的外侧壁;所述固持扣设置在所述茶杯本体的外侧壁上且邻近所述茶杯本体的杯口设置;所述杯托具有一个与所述茶杯本体的底部相适配的第一凹槽,以及一个开设在第一凹槽底面且用于盛放茶包的第二凹槽。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茶杯本体与所述把手一体成型。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固持扣为圆形扁平状。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茶杯本体为圆柱体形。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槽为圆形。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杯托为圆碟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茶杯组件中,浸泡茶包时,可以将茶包线体经过V形槽后缠绕在固持扣上,从而利用固持扣对茶包的线体及纸片进行固持,防止纸片掉入到茶杯本体的第一腔体内从而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将食物,如饼干等通过茶杯本体上所开设的开口后放置在第二腔体内,以备使用者食用,进一步地,当使用者确定冲出的茶的浓淡程度适合自己的需求,而将茶包捞出时,可将捞出的茶包暂时性地放置在杯托的第二凹槽内,从而让用户能够自由的掌握茶水浓淡、享受品茶乐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茶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茶杯组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能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茶杯组件100。所述茶杯组件100包括一个茶杯本体10、一个把手30、一个固持扣50、以及一个杯托70。
所述茶杯本体10整体上大致呈现为圆柱体形。在本其它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茶杯本体10也可以为其它形状,如不规则形状,并不局限于具体实施例。
所述茶杯本体10具有相互平行的一个上表面10A及一个下表面10B,以及一个垂直所述上表面10A及下表面10B的中心轴M。
所述上表面10A设置在杯口,所述下表面10B设置在杯底。
所述茶杯本体10由所述上表面10A沿所述中心轴M向内开设一个收容腔101。本实施例中,所述收容腔101由内侧壁向内延伸一个隔离板102,从而将该收容腔101分隔为一个邻近所述上表面10A的第一腔体101A及邻近所述下表面10B的第二腔体101B;另外,所述茶杯本体10在杯口处开设一个V形槽103,且所述茶杯本体10的外侧壁开设一个与所述第二腔体101B相通的开口104。所述V形槽103邻近杯口的开口较大,而远离杯口的开口较小,形成倒三角形状。
所述把手30为弯折状,其固持于所述茶杯本体10的外侧壁,本实施例中,所述把手30具有相交叉的一个第一把柄31及一个第二把柄3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鸿涛;吴翠玲,未经林鸿涛;吴翠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869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