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中医脉搏检测的三探头机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86491.1 | 申请日: | 2014-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361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于友华;汪南玥;唐丹丽;刘佳;黄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 |
主分类号: | A61B5/02 | 分类号: | A61B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王春霞 |
地址: | 1007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中医 脉搏 检测 探头 机械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中医脉搏检测的三探头机械装置,属于脉诊仪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脉诊是中医学的特色诊法,具有简单、实用、无创、低成本的特点。脉象携带了人体全身性、综合性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窥视脏腑功能变化的窗口。然而其主观、抽象的“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特点也成为了中医脉诊现代研究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脉诊的客观化、规范化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脉诊仪的研制与应用无疑成为中医脉诊客观化、规范化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手段,即运用现代检测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将脉诊信息的物理特征数字化和可视化并客观地描绘和记录,依靠计算机技术对所得到的脉诊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识别和分析。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有很多医生及相关方面的学者基于脉学理论,通过对于临床诊断及实验研究,进行了大量常见脉图的测绘与分析,为脉诊的客观化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通过对于脉图的分析,人们发现脉图是十分灵敏的生理信息,不同年龄群有不同的判断身体状况的标准,并且自然环境及人体的生理条件都对于脉图有着直接的影响。而脉诊仪就需要对于人的脉象信息进行采集并生成脉图信息,供使用者进行分析处理,制定标准,以便以后作为判断身体状况的依据。
到现在为止,各个领域的相关学者已经研制出了多种多样的性能各异的脉诊仪,它们各具特色,但是由于种种的局限性,一直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使用,而只停留在科研和教学层面上。
现有的脉诊仪主要通过模拟中医脉诊过程,基于寸口脉诊法,通过采用不同的传感器进行信号采集,再对脉象进行分析。现有的脉诊仪在传感器的选取上主要有以下几类:
1、压力型传感器
压力型脉诊仪研制时间较早,经过长时间研究与改进,目前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压力型脉诊仪的传感器主要分为压电式传感器、压阻式传感器和压磁式传感器三种,其中压电式最为实用和成熟。由于脉搏跳动产生压力变化,压电式传感器利用压电材料的特性,将这种压力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实现脉搏信号的采集与处理。
2、光电式传感器
光电式传感器为非接触式传感器。由于心脏跳动,会引起血管中血容量的变化,此时,当照明光线照射时,透射的光线也会随血容量的变化而变化,接收透射光的光电传感器可以感受这一变化,并将其装换为电信号,用于分析使用。光电传感器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但是其能测得的血流参数还不能满足需求。
3、声波传感器
声波传感器是抓住脉象信号的本质设计的。脉象本身就是由振动产生的,因此声波传感器可以获取脉搏振动产生的声信号,并对之进行分析处理。
4、超声多普勒技术
利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可以对脉管的运动情况、血管壁的厚度、血管的直径等进行观察,能够较为直观的反映血管的情况,用于分析。但是该技术目前在研究脉象信息方面还不是十分成熟,且代价较为昂贵。
在应用最为广泛的压电传感器型脉诊仪中,根据脉诊仪传感器探头形式的不同,主要可以将脉诊仪分为以下几类:
1、单探头型
单探头是目前最为常见的脉诊仪探头形式。单探头能够较为准确的对某一点进行定位,并且采集脉象信息,但是与传统中医三部九候的把脉理念不太吻合。
2、双探头型
在单探头的基础上,汤伟昌等人设计了双探头复合式脉象传感器。由外围传感器和中心传感器分别测得脉搏搏动力、皮肤切向力等的合力及垂直方向的力。通过对力进行区分能够对一些力学指标进行更为精确的分析。
3、三探头或多探头型
三探头型在目前还不是很广泛,据可查资料,现在存在阵列型脉诊仪,通过布置多个探测点,在探测脉象信息时,对所有点采集的脉象进行分析处理,可以取出最为合适的三个点的信号作为寸关尺信号进行使用。该方法快捷方便,但是取脉形式较为粗糙,缺乏根据不同受试者情况“因人而异”的个体化定位方案,与传统中医切脉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4、附指式
即医生将换能器固定于自己的手指上,然后按照传统中医把脉的过程进行切脉,换能器在医生把脉的过程中能够传递采集的信息进行记录分析。该方法操作简单,但是实际操作时,容易出现换能器安装不稳定或无法采集到信号等情况,而且可重复性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未经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864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行车的驱动方法
- 下一篇:一种儿童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