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调式离合踏板总成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083962.3 | 申请日: | 2014-0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931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 发明(设计)人: | 焦红莲;唐俊;马成;汪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K23/02 | 分类号: | B60K23/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逢京喜 |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式 离合 踏板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调式离合踏板总成。
背景技术
车辆的整车在进行人机布置时,主要考虑我国的驾驶员身高在155cm-185cm而设计的。踏板的位置以及行程是固定的。现有的踏板结构对于身高偏低的用户存在如下问题:踩离合踏板时,将离合踏板踩到底,离合踏板的行程偏长,堵车情况下,长时间频繁踩离合踏板,容易导致脚部疲劳。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978237A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用于改变离合踏板行程的装置,其采用止动器与离合踏板配合来限制离合踏板向下运动。虽然采用上述手段能够实现离合踏板行程的调节,但是离合踏板的下极限位置不可控,很有可能因为调节位置不合理而造成踩到底时离合踏板达不到离合分离点,进而无法实现正常的离合操作。另外,离合踏板的上极限位置不变,离合踏板的整体行程不得到有效控制,仍需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式离合踏板总成,其能够限制踏板臂的行程位置且保证离合的正常工作,具有较好的可调节性,使用时方便、省力。
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一种可调式离合踏板总成,其包括踏板臂、基座、下限位结构、上限位结构,所述踏板臂与所述基座铰接,所述上限位结构、所述下限位结构位于所述基座上,所述下限位结构包括调节螺栓、限位环,所述基座具有与所述调节螺栓配合的螺纹孔,所述限位环与所述调节螺栓固定连接,所 述调节螺栓的螺栓头、所述限位环分别位于所述螺纹孔的两侧,所述踏板臂与所述上限位结构接触时,所述踏板臂处于上极限位置,所述螺栓头的一端与所述踏板臂接触时,所述踏板臂处于下极限位置,所述螺栓头的另一端与所述限位环之间为调节段,所述调节螺栓在调节段内总是满足:踩下所述踏板臂到底时,所述踏板臂依次经过上极限位置、离合结合点、离合分离点、下极限位置。
可选择的,所述下限位结构还包括螺母,所述螺母在所述螺纹孔的两侧对称分布,所述螺母与所述调节螺栓的调节段配合。
可选择的,所述踏板臂与所述螺栓头的接触处设有弹性垫。
可选择的,所述踏板臂还包括安装支架,所述下限位结构的弹性垫通过安装支架与所述踏板臂固定连接,所述弹性垫位于所述踏板臂的右侧。
可选择的,所述上限位结构为固定在基座上的止动块,所述踏板臂与所述下限位结构接触处设有弹性垫,所述弹性垫位于所述踏板臂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该踏板调节装置安装在整车上,调节踏板行程极为方便。驾驶员可自行进行下极限位置的调节,增加的限位环与螺栓头保证了调节螺栓的调节段,进而在保证离合踏板正常工作的同时减小离合踏板踩踏行程,提高驾驶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虚线为处于上极限位置时,实线为处于下极限位置时);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限位结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踏板臂,11-安装支架,2-基座,21-螺纹孔,3-下限位结构,31-调节螺栓,311-螺栓头,312-调节段,32-限位环,33-螺母,4-上限位结构,5、6-弹性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可调式离合踏板总成包括踏板臂1、基座2、下限位 结构3、上限位结构4,踏板臂1与基座2铰接,上限位结构4、下限位结构3位于基座2上,踏板臂1与上限位结构4接触时,踏板臂1处于上极限位置,踏板臂1与下限位结构3接触时,踏板臂1处于下极限位置;下限位结构3包括调节螺栓31、限位环32,基座2具有与调节螺栓31配合的螺纹孔21,限位环32与调节螺栓31固定连接,调节螺栓31的螺栓头311、限位环32分别位于螺纹孔21的两侧,螺栓头311与限位环32之间为调节段312,调节螺栓31在调节段312内总是满足:踩下踏板臂1到底时,踏板臂1依次经过上极限位置、离合结合点、离合分离点、下极限位置。离合分离点是指:轻踩离合,并挂一挡,恰好能完全挂入挡位的踏板位置。离合结合点是指:将离合踏板踩到底,挂挡,慢松离合踏板能使车辆开始轻微移动的踏板位置。调节螺栓31的高度能够保证离合能彻底分离同时也要保证离合结合点不能过低,导致车辆起步熄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839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LED球泡灯
- 下一篇:主动式辐射板换热系统及其换热处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