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83628.8 | 申请日: | 2014-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208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杨字民;黄正浩;叶长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G06F3/035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陆勍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电子装置,特别关于一种具有触控笔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触控技术的成熟,现今的电子装置多搭配一可触控操控的显示面板,且为了提供更好的操作体验,多会搭配触控笔使用,其中更以具有内嵌式触控笔收纳槽的设计广受大众的欢迎。
一般的作法,多为于电子装置内部预留触控笔的收纳空间,仅将触控笔的一端露出于电子装置外,以方便使用者拿取。然而,此种作法的缺点为此收纳空间在日趋轻薄短小的电子装置中须占用一定的内部空间,使得薄形化、电子零件排列配置更趋捉襟见肘。
此外,此种限制甚而会影响到电子装置内部散热流场、若为了配合的收纳空间可能须将电子装置的PCB切割成不规则形状,更可能因而降低了整体的效能,且额外的切割作业亦会使得成本增加。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不占用电子装置内部空间的触控笔及其收纳结构,释放电子装置内部的空间,并可更有效的利用其内部空间。例如可增加电池的体积以提供更长的使用时间、或者让电子零件的堆迭与成本更加发挥经济效益等等的一种电子装置结构实为当前重要的课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不占用电子装置内部空间的触控笔及其收纳结构。
为达上述目的,依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子装置,包括本体以及至少一触控笔。
本体包括触控显示萤幕、至少一连接埠设置槽及至少一第一磁性元件。连接埠设置槽设置于本体的一侧,且第一磁性元件邻近连接埠设置槽设置。
至少一触控笔包括对应于第一磁性元件的至少一第二磁性元件,触控笔能够覆盖连接埠设置槽。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笔覆盖于连接埠设置槽时,触控笔的外观曲线与本体为一连续弧线。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笔的一端包括笔尖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一第一磁性元件为多个第一磁性元件。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一第二磁性元件为多个第二磁性元件。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笔能够整合为一单一构件。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笔能够搭配触控显示萤幕使用。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一连接埠设置槽为多个连接埠设置槽、至少一触控笔为多个触控笔,且各该触控笔覆盖于各连接埠设置槽。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的磁性与第二磁性元件的磁性相反。
承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触控笔的外观搭配将连接埠设置槽的方式,可将触控笔收纳于连接埠设置槽,以达成不占用电子装置内部空间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的触控笔呈现完全覆盖的立体示意图。
图2A为图1的电子装置的触控笔呈现半覆盖的示意图。
图2B为图1的电子装置的触控笔分离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电子装置沿AA割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1的触控笔搭配电子装置的触控显示萤幕的使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的又一实施态样的立体示意图。
符号说明:
1、2:电子装置
10:本体
102:触控显示萤幕
104、204:连接埠设置槽
106:第一磁性元件
12、22:触控笔
12a:笔尖结构
122:第二磁性元件
AA: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特别是一种具有触控笔的电子装置,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元件符号加以说明。
首先,本说明书所叙述电子装置可为显示装置、平板电脑、桌上型电脑或行动通讯装置。电子装置可具有较实施例所示更多或更少的组件、可组合二或多个组件,或者可具有该等组件的一不同组态或配置。
请一并参考图1至图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的触控笔呈现完全覆盖的立体示意图。图2A、图2B分别为图1的电子装置的触控笔呈现半覆盖、分离示意图。图3为图1的电子装置沿AA割线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1的触控笔搭配电子装置的触控显示萤幕的使用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子装置1可至少包括本体10以及至少一触控笔12。
本体10包括触控显示萤幕102(图4)、至少一连接埠设置槽104(图2A、图2B)以及至少一第一磁性元件106。触控笔12能够搭配触控显示萤幕102使用。连接埠设置槽104设置于本体10的一侧,且第一磁性元件106邻近连接埠设置槽104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8362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插板止回流式混凝土顶升灌注施工方法
- 下一篇:一种慢速型特优质麻鸡的培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