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投料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81357.2 | 申请日: | 2014-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251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军;戴泳;焦永东;李斌;沈刚;曾厚旭;吴慧军;廖雪强;李国繁;汪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湖南建长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4/00 | 分类号: | B01J4/00;B01F3/12;B01D46/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李翔;黄志兴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投料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化工生产设备,具体地,涉及一种投料系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低密度粉体的投料系统。
背景技术
在一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将一种或多种原料粉体投入到合成釜中,与相应的液体充分混合均匀,然后执行合成反应过程。
目前,大多使用投料设备通过气泵等动力设备运送原料粉体,并直接投放到合成釜中。原料粉体一般不溶于合成釜内的液体,但可通过合成釜内的搅拌浆等的搅拌作用混合为较为均匀的悬浊液。
当原料粉体的密度与溶液的密度相近甚至小于溶液的密度时,原料粉体会漂浮在液体表面,很难与溶液均匀混合,并且原料粉体会附着在搅拌浆和合成釜上部的壁面上。这使得真实的投料比与理论计算值相比相差较大,影响产品的质量。
有鉴于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将低密度粉体与液体充分混合的投料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投料系统,该投料系统能够将低密度粉体与液体充分混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投料系统,包括投料斗、以及连通所述投料斗和合成釜的第一输送管路,所述第一输送管路上安装有第一辅助输送装置,其中,所述投料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辅助输送装置与所述合成釜之间的输送管路上的预混合装置以及用于将所述合成釜内的液体供给到所述预混合装置的加液管路。
优选地,所述合成釜设置有输出管路,所述输出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辅助输送装置,所述加液管路在所述第二辅助输送装置的下游位置连通于该输出管路。
优选地,所述预混合装置和合成釜之间设置有并联的第一并联管路和第二并联管路,所述第二并联管路上设置有第三辅助输送装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辅助输送装置为气动隔膜泵,所述第二辅助输送装置和所述第三辅助输送装置分别为液体输送泵。
优选地,所述预混合装置为分散釜。
优选地,所述投料斗和所述预混合装置上分别设置有除尘回收装置。
具体地,所述除尘回收装置包括风机、回收袋和振打结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所述投料斗和所述合成釜之间设置预混合装置,并在所述预混合装置和所述合成釜之间设置加液管路,以将合成釜中的液体与投入的粉体进行预混合再投入所述合成釜,最终形成均匀混合的物料,使得投料比更加精确,提高了产品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投料斗 2第一辅助输送装置
3预混合装置 4第二并联管路
5第三辅助输送装置 6第一并联管路
7合成釜 8第二辅助输送装置
9加液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投料系统,包括投料斗1、以及连通投料斗1和合成釜7的第一输送管路,所述第一输送管路上安装有第一辅助输送装置2,其中,所述投料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辅助输送装置2与合成釜7之间的输送管路上的预混合装置3以及用于将合成釜7内的液体供给到预混合装置3的加液管路9。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路在于,通过加液管路9将合成釜中的稀相液体输送至预混合装置3中,与来自投料斗1的原料粉体进行预混合,形成粘度较高的液体并输送至合成釜7中进行进一步的混合。由于投料斗1与预混合装置3之间为粉体输送,因此需要设置第一辅助输送装置2提供输送动力,以使原料粉体更流畅地进入预混合装置3。预混合装置3与合成釜7之间的输送管路的两端可以分别连接预混合装置3的下部和合成釜7的上部,当预混合装置3中存储了较多的高粘度液体时,由于压力的作用,预混合装置3下部的高粘度液体会溢流并通过输送管路进入合成釜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湖南建长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湖南建长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8135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甲醇制丙烯反应器的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应用于有机肥烘干机内的新型扬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