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空调及其室外机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78649.0 | 申请日: | 2014-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189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臧松彦;陈信勇;范建波;吴少波;肖凯;李鹏;邝超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06 | 分类号: | F24F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51907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调 及其 室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及其室外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对于空调的冷媒剂也不断朝向对臭氧层友好,同时又是温室效应值低的方向进行选择。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目前采用二氟甲烷(R32)或丙烷(R290)等冷媒剂,其不仅具有无毒性能,且还能够与原来的空调制冷系统兼容。但是,这些制冷剂均具有可燃爆炸的隐患。
尤其是空调室外机,在正常安装情况下,空调室外机是由机壳和出风格栅将空调室外机设置为一个完整体,其内部由隔板分割为风扇换热区域和电气部件区域。其中,风扇换热区域具有换热电机风扇部件等结构,通过换热风扇的转动将内部的热量由出风格栅排出;而电气部件区域则具有电气部件、压缩机等部件,各个部件在安装时需要由连接件连接,这使得连接处存在泄漏制冷剂的隐患。
由于电气部件区域为密封结构,制冷剂泄漏后,会使电气部件区域的制冷剂浓度不断升高,泄漏一旦达到可燃制冷剂的下限后,在具备火源条件时,可迅速燃烧着火造成火灾事故。
因此,如何排出泄露的制冷剂,降低制冷剂的浓度,以降低安全隐患,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的室外机,以降低安全隐患。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室外机的空调。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调的室外机,包括用于将室外机内部分为风扇换热区域和电气部件区域的隔板,其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隔板上,用于连通所述电气部件区域和所述风扇换热区域的排风通道;
将泄露的制冷剂通过所述排风通道排到所述风扇换热区域的排气装置。
优选地,上述的室外机中,所述排风通道处设置有由所述电气部件区域向所述风扇换热区域打开的自垂式百叶。
优选地,上述的室外机中,所述排风通道设置在所述隔板靠近室外机底部的一端。
优选地,上述的室外机中,所述排气装置安装在所述电器部件区域内,并设置在所述排风通道处。
优选地,上述的室外机中,所述排气装置包括:
排气风扇;
和与所述排气风扇相连,以驱动所述排气风扇转动的弱电电源。
优选地,上述的室外机中,还包括连接在供电电网和所述排气风扇之间,用于将电网的供电电压转变为不大于12伏的所述弱电电源的变压器。
优选地,上述的室外机中,还包括用于控制弱电电源启停的控制器。
一种空调,包括室外机,其中,所述室外机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的室外机,包括用于将室外机内部分为风扇换热区域和电气部件区域的隔板,其还包括:设置在隔板上,且连通电气部件区域和风扇换热区域的排风通道;将泄露的制冷剂通过排风通道排到风扇换热区域的排气装置。由于通过隔板分割形成的电气部件区域与外界隔离,使得电气部件区域内部泄露的制冷剂无法排出,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隔板上设置排风通道,并在电气部件区域设置排气装置。在排气装置启动时,将电气部件区域的制冷剂排到风扇换热区域,再通过风扇换热区域的出风格栅排出。通过上述设置可有效降低电气部件区域制冷剂的浓度,从而降低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室外机,其中,该室外机为上述公开的室外机,因此,具有该室外机的空调也具有上述所有技术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的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空调的室外机,以降低安全隐患。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室外机的空调。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空调的室外机,包括隔板1,还包括排风通道和排气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786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