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脊柱压缩性骨折微创手术用钛合金棒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77358.X | 申请日: | 2014-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95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张凤霞;张新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伟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李江 |
地址: | 2627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脊柱 压缩 性骨折 手术 钛合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脊柱内固定装置,适用于脊柱压缩性骨折微创手术,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脊柱压缩性骨折微创手术用钛合金棒,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脊柱是人体上半身负重的主要结构,随着年龄增长,骨组织的矿物质和骨基质渐渐发生变化,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和抗折性降低,在自身重力的长久作用下,松质骨终因不堪重负压缩变形呈楔状,进而容易造成椎体压缩性骨折,另外目前交通事故及高处坠落也容易导致脊柱压缩性骨折。在临床通常采用脊柱内固定系统对脊柱损伤进行治疗,而在脊柱内固定系统中椎弓根钉通过椎弓根固定到椎体上,把持力强,是脊柱内固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目前,常用的椎弓根钉为U型椎弓根钉,申请号201010133412.4,名称为“椎弓根钉”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椎弓根钉,如图1所示,所述椎弓根钉包括螺钉连接部1和设于螺钉连接部1顶部的U型连接部,所述U型连接部的槽壁外侧设有横向切迹2,所述横向切迹2将U型连接部分割成位于上段且能被折断的折断部3和位于下段且用来放置和锁定连接棒4的锁定部5,其中锁定部5的槽深等于连接棒4的直径与锁定螺母6的厚度之和;折断部3的槽壁内侧和锁定部5上部分的槽壁内侧设有用来与锁定螺母6连接的内螺纹7,所述螺钉连接部1的中间设有自下而上的空心孔8。由于将U型连接部设计成由锁定部和折断部两部分构成,因此可使该发明椎弓根钉的U型连接部比常规椎弓根钉用来安置连接棒的U型部分延长许多,方便操作者在直视下调整好U型连接部的上开口的位置,从而有利于连接棒的安置、复位、锁定以及折断部的折断;由于椎弓根钉的螺钉连接部中间设有空心孔,因此操作者可在C臂X光机透视指导下通过小切口打孔建立椎弓根钉通道后,通过特别的打孔器置入克氏针并以克氏针为引导置入椎弓根钉,继而安放连接棒达到复位、固定的目的,具有操作放置方便安全、切口小、损伤小、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术中透视次数少、有利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等优点。
在实现本发明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经皮小切口植入椎弓根钉后,由于在皮下,不能肉眼直视,所以经皮穿连接棒有一定难度,穿棒时间长,必然增加手术时间,对周围组织创伤大,同时增加手术感染几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脊柱压缩性骨折微创手术用钛合金棒,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连接棒穿棒困难、手术时间长、周围组织创伤大、手术感染几率较大的缺陷,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钛合金棒后,具有穿棒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手术感染几率小的优点。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脊柱压缩性骨折微创手术用钛合金棒,其特征在于:所述钛合金棒包括配合使用的本体和拉钩;
所述本体上设有用于容纳拉钩的拉环。
一种优化方案,所述本体包括棒体,棒体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导丝。
另一种优化方案,所述导丝的一端与棒体固定连接,导丝的另一端设有拉环。
再一种优化方案,所述拉钩包括拉钩本体,拉钩本体包括尖端部和固定部,拉钩本体的尖端部设有倒钩。
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拉钩本体的固定部连接有手柄。
再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棒体的直径为5.5~6.0mm。
更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导丝的长度不小于20cm。
一种优化方案,所述棒体为钛合金棒体。
另一种优化方案,所述拉钩本体呈J字型弯曲状。
再一种优化方案,所述拉钩本体为不锈钢或钛合金拉钩。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包括配合使用的本体和拉钩,本体包括棒体,棒体的两端分别设有导丝,导丝的一端与棒体固定连接,导丝的另一端设有拉环,拉环与拉钩配合使用,将拉钩穿入拉环内,在导丝引导下将棒体置入患处,穿棒过程简单、直观、明了,易操作,且穿棒成功率高。大大简化了手术步骤,缩短了手术时间,做到真正的微创。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1是现有技术中椎弓根钉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钛合金棒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钛合金棒拉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伟,未经张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7735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车自动龙头锁
- 下一篇:EDI安全电子凭证交互方法、终端及实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