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铜铝对焊机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75648.0 | 申请日: | 2014-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382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刘卫东;徐峰;孟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凯联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28/02 | 分类号: | B23K28/02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顾进 |
地址: | 21523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对焊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管道加工设备,具体涉及一种铜铝对焊机。
背景技术:
空调管路对接过程中,需要焊接铜铝管来实现,目前常规的焊接方式有磨擦焊、电阻焊、钎焊等。摩擦焊是在压力作用下,通过待焊界面的摩擦使界面及其附近温度升高,材料断面达到热塑性状态,伴随着材料产生塑性流变,通过界面的分子扩散和再结晶而实现焊接的固态焊接方法;电阻焊是工件组合后通过电极施加压力,利用电流通过接头的接触面及邻近区域产生的电阻热进行焊接的方法,钎焊是采用比母材熔点低的金属材料作钎料,将焊件和钎料加热到高于钎料熔点,低于母材熔化温度,利用液态钎料润湿母材,填充接头间隙并与母材相互扩散实现连接焊件的方法。
由于铜、铝是两种熔点不同,且差异很大的材质,传统的摩擦焊在摩擦焊接的过程中两个待焊接部件进行均匀受热,因此并不适合,传统的电阻焊焊点熔核是铸造组织,不仅承载能力低,而且由于电阻焊焊接头的组织梯度过大往往导致疲劳强度降低,传统的钎焊焊接后还需要进行检验和清洗,工作效率低,并且大部分钎焊用的钎料在焊接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有毒物质,造成周围环境的重金属污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铜铝对焊机,铜铝焊接效率高,损耗低,无污染,环保。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铜铝对焊机,包括双轴电机,所述的双轴电机的上侧的动力输出轴和下侧的动力输出轴上分别安装主动齿轮,每个所述的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位于下部的所述的从动齿轮下面安装推力轴承,上面安装铝管夹持装置,位于上部的所述的从动齿轮与变向齿轮啮合,所述的变向齿轮的上面安装加压装置,下面安装铜管夹持装置,所述的铜管夹持装置上设置有电极,所述的电极通过电线连接变压器。
所述的铜铝对焊机,所述的加压装置包括液压油缸或者气缸。
所述的铜铝对焊机,所述的变压器上部设置有防护罩。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为了使用铜铝两种熔点不同,且差异很大的材质,很好地将摩擦焊和电阻焊结合起来,在对铜管和铝管施行摩擦焊接的同时,通过对铜管采用电阻进行加热,使得两种金属材质能够同时达到热塑性温度,焊接面稳定可靠,焊接面的其剪切强度比电阻点焊的高40%以上,疲劳强度高28%以上,并且只要对铜管进行辅助加热,单位时间内比单纯使用电阻焊节能50%。比使用钎焊而言无污染、环保。
2.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变压器上部设置有防护罩,操作安全,避免对人员造成伤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双轴电机,2、上侧的动力输出轴,3、下侧的动力输出轴,4、主动齿轮;5、从动齿轮;6、推力轴承;7、铝管夹持装置;8、加压装置;9、铜管夹持装置;10、电极;11、变压器;12、防护罩;13、变向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铜铝对焊机,包括双轴电机1,所述的双轴电机的上侧的动力输出轴2和下侧的动力输出轴上3分别安装主动齿轮4,每个所述的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5啮合,位于下部的所述的从动齿轮下面安装推力轴承6,上面安装铝管夹持装置7,位于上部的所述的从动齿轮与变向齿轮13啮合,所述的变向齿轮的上面安装加压装置8,下面安装铜管夹持装置9,所述的铜管夹持装置上设置有电极10,所述的电极通过电线连接变压器11。
所述的铜铝对焊机,所述的加压装置包括液压油缸或者气缸。
所述的铜铝对焊接,所述的变压器上部设置有防护罩12。
工作过程:
工作前先将待对焊的铜管和铝管分别夹持好,启动双轴电机,双轴电机分别带动上下两个主动齿轮转动,主动齿轮带动从动齿轮转动,由于上部设置了变向齿轮,使得铝管夹持装置和铜管夹持装置的旋转方向相反,当上部加压装置对铜管进行加压的时候,铜管和铝管的搭接口在高压下高速旋转,发生相对运动,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量,同时由于铜管的热塑性温度点较高,本实用新型采用电极对铜管进行加热,使得铜管和铝管同时达到热塑性温度点,端面产生塑性流变,通过界面的分子扩散和再结晶而实现焊接的固态焊接,焊接稳定可靠。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等同替换所组成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未尽事宜,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凯联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凯联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756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降三高的中草药调味品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清油火锅底料及其制备方法